• 蒋方舟在讲座的开头说:“我自己去年的时候也才毕业,所以我不想说大道理的讲座,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所以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学的故事,我大学的故事也不是成功的故事,也不是向上的故事,但是我还是愿意跟大家分享,让大家了解一下我所经历过在大学里的纠结和痛苦,还有最后的释然,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蒋方舟在讲座的中途到:由于看不到两边的大屏幕,希望同学们不要说我的坏话哦。其实厦大的同学们非常喜欢蒋方舟,上墙表达的都是非常有趣的话题以及对蒋方舟的喜爱。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蒋方舟演讲中一直站立着。她说那么多同学们来看她,她非常高兴,一定要站着和同学们交流。有些同学看她穿着高跟鞋站了一晚上,在微博上“心疼”地说,希望蒋方舟能坐一下,太辛苦了。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蒋方舟演讲中。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蒋方舟演讲中。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虽然已经是个声名有成的青年作家,但由于还是十分年轻的年纪,但仍然会泄露一些可爱的孩子气。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现场座无虚席,偌大的礼堂,坐满了千余名厦大的同学们。还有许多远道而来的小粉丝。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现场座无虚席。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当年的美少女天才小作家,现在已经出落得温婉美丽。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一个远道而来的小粉丝,得到了上台与自己偶像拥抱的机会,十分激动。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蒋方舟正在回答同学的提问。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蒋方舟。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活动开始前,厦大同学们早早来排队签到。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 一位同学拿到票,十分高兴。

    蒋方舟
    厦门大学
    2013年9月26日

活动介绍

9月26日,网易云阅读“爱读校园行”系列活动邀请知名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女士在厦门大学举行文学讲座,为到场的青年朋友们献上名为“做靠谱向上的青年”的主题演讲。

嘉宾介绍

蒋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阳,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2008年被清华大学录取;2009年10月在由《人民文学》杂志社主办的第七届人民文学奖评奖中,蒋方舟获得散文奖。201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文字实录

  主持人:厦门大学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网易云阅读的毕小鱼,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先要跟大家宣传一下什么是网易云阅读,因为很多同学不知道。其实就是一个手机一个阅读工具,主要的功能就是你可以在里面下载到很多的书和杂志,看它的电子版,这就是它的最大的功能,也是我们一直想在学校推行的阅读功能。就引出了今天的主题,是做一个靠谱向上的青年。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蒋方舟。从大家这么热烈的情况也知道大家对她很喜欢,还有一个很好的消息告诉大家,我们准备了礼品,大家可以通过微博。现在大家欢迎蒋方舟。
    蒋方舟:谢谢大家!我觉得还是站着跟大家交流比较好,跟大家的距离比较近一些。真的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人来听我的演讲。在这个活动之前经常会收到一些私信,很多内容都很感人。比如我有一个暗恋已久的女同学,我想送她一个礼物,票能不能给我。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僧亲,很多票都想给,所以我觉得以后还是应该多来厦大,争取每年都能跟大家做这样的交流,不至于到一票难求的场面。今天是晚上来的,所以没有机会领略到美丽的厦大。
    那么现在开始今天的讲座。因为在座都是大学生,我自己去年的时候也才毕业,所以我不想做太多言声,说大道理的讲座,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所以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学的故事,我大学的故事也不是成功的故事,也不是向上的故事,但是我还是愿意跟大家分享,让大家了解一下我所经历过在大学里的纠结和痛苦,还有最后的释然,希望能给大家帮助。
    不能从大学开始讲起,要从小时候开始讲起,因为我从小开始写作。所以在漫长的学生生涯当中,我一直觉得不需要参加高考。大家记不记得有一个很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复旦大学向韩寒发了录取通知书,但是他拒绝了,我当时看了这个新闻很励志,所以总觉得自己不需要经历高考的炼狱就可以到大学的。
    我从初中开始就没有写作业,高中也没有写作业,后来到了高三,老师说你还是要参加高考的,而且压考清华或者北大,我没有想象过自己要经历和普通同学一样的过程,所以从高三开始才真正学习。每天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教室。那个时候不敢看一本小说。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当时我去参加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在高考前6个月),在参加自主招生之前,因为学习的压力很大,几乎到了崩溃的时候,就回家休息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我在家吃饭的时候看了两眼电视,我爸很愤怒,说为什么可以看电视,我说为什么不能。我们两个都很生气。这个时候我就看到我爸从厨房一把菜刀出来,就开始砍门。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到了自主招生考试,我爸陪我去。考试结束之后我就问我爸,“你觉得我们考试的学堂怎么样?”。我爸说清华很大。我意识到父亲老了,他之前的人生经历都是他已知,面对未知的经历他就只能用“好大”。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共同的感受,母亲好象是一寸一寸衰老的,但是觉得父亲是一瞬间衰老的,特别高大的形象忽然之间就变成了很矮小。就是那一瞬间发生的事。我觉得父亲老了,在那一瞬间我就跟父亲和解了。6个月之后参加了高考,我在高考志愿上只填了清华大学,我也没有复读的打算。
    我上大学是2008年,那个时候北京的天特别特别的蓝,因为刚经历过奥运会,空气有整治。现在蓝天实在是太“稀少”。08年是天最蓝的一年。而且那个时候大街小巷都洋溢着一种盛事的感觉,因为刚刚举办过奥运会。而我们08年入校那批大学生自然也有了一种天子骄子的责任感。有一个师兄追求过了,擦送了我很多当奥运的纪念品,比如牙膏等生活日用品。我当时想他是讨好我,还是赈灾。整个奥运的氛围在学校里还是很隆重。那个时候我对大学生活其实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一方面是因为我来到北京,而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又成为国力很强盛的国家,而那个时候大学很凄惨,就想一定会达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一定在自己心目中想象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有很多关于大学的幻想,但是几乎对大学的画面是从军训的时候开始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军训教给所有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服从。我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烈日下站半天,而且要站着吃饭,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把被子叠得那么的方?所以所有的一切都要求你必须的服从,而且你不能问为什么。当时给我一个很大的心理上的一个阴影,因为我可能从小是一个生活比较散漫的人,而且我心目中想象的大学精神或者是最高学府的精神应该是允许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一种这么强制性的,而且不允许你有任何置疑的,打消掉你性格的棱角。
    从军训开始就对大学生活产生了一点怀疑,后来这种怀疑不断的累积。举一个例子,因为我学的是新闻专业,我们大一的时候有一门课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到后来每到这个课的时候就躲门而逃,因为实在听不下去。老师就找我谈话,觉得我是一个不勤奋的孩子。
    
    
    还有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老师每天都要看新闻联播,他最讨厌的就是“南方周末”,他们每堂课就会放一个PPT关于南方周末的,让我们对它进行批判。我当时写了一篇文章,把南方周末形容得特别的别有用心,老师很喜欢,我刚开始的时候很得意,因为被表扬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太相信他讲的内容,但是我竟然可以模仿出一个我讨厌的语调去那样写着文章。但是到了最后有点害怕,我觉得能骗过所有人,到最后会不会把自己也骗了。我也会变成一个对老师所说的一切都一律接受。所以我很害怕。经历了很多这样的事情。2010年举行了国庆的阅兵,很大的规模,清华北大出了一个很大的方阵,一个夏天都在进行国庆阅兵的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觉得特别的自豪,特别的得意,为能够经过天安门广场,能参与国家的盛事。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有格格不入,因为我没有办法感受到自豪感。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也是一件盛事,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前一排全部都是国家领导人,后面一排地方领导人,所有的老师和学者还在后面,举行了一个特别盛大的校庆晚会,那个时候就有一个杂志跟我约稿,他说想约几个人写清华大学的一封信。当时我也写了,我信里的内容可能更多的是不满,可能这封信引起了很多同学的不满,大家觉得你怎么能够不满。这封信的影响是我想象不到,很多老师写信要求把我从学校里开除。我特别感谢我们系,对我进行了很多的保护,从来没有告诉我这些事,唯一的一次我们系学校的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有一个中科大的老干部写了一封信给校长办公室,信的内容是说我在文章里有形容我的同学像“需头把脑”的老干部,就要求我写一封道歉信。这是我们系唯一一次找到我,其他的没有因为各种原因给我压力。这是我感谢清华大学对我的力保。
    周围同学的反映就很强烈,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有一些学生做了一个动画,专门来讽刺我的。动画的背景是一个花园,大家都是小蜜蜂,我是一个苍蝇。最后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大家把这个小苍蝇感出了花园。可见当时我成了全校公敌的形象。这件事对我来说还是有打击的,我当时很想退学,几乎跟所有人宣布我要退学的决定。后来我问我的主编,他说你有没有想过退学当然是一种精神胜利,但是如果坚持跟大家想得不一样,你还能胜利的毕业,你毕业之后,你活得跟大家差不多好,甚至比大家还要好,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所以当时我就听了这句话,就很受触动。后来我在《一代宗师》看一句话:宁再一次寂寞,莫再一次停。
    往前走能碰到什么,你还是应该顺利的毕业,你不知道未来的两三年会遇到什么。《禅宗》还有一句话:古人到次不住。意思就是说你哪怕遇到再美好的事情,再美好的场景或者最痛苦的场景你有要往前走。所以这句话就一直给我很深的触动。无论如何你还要往前走,也许以后变得更糟,也许变得更好。所以为了那年变得更好的可能性也要往前走。那一年我就打消了退学。我一直读到了大四,顺利毕业。
    其实成为学校公敌这件事很多人认为在此之后我更加不喜欢这个学校。其实这也是一个转折点,我慢慢的跟自己和解,也给这个学校和解。我在研究自己,我在想为什么在这个学校活得那么不开心,后来想原因到底是在别人还是在自己,是真的这个环境没有办法容忍你,还是你没有办法去容忍它。后来我就发现其实一个很重要的根源在于所有人都有答案,但是我没有答案。这个答案指的是什么?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我每天就是看小说,听歌,看纪录片,逃课到书店买书。所有的分数都维持在70分左右。
    我在书上看到一段话:为什么别人跟生活妥协了,你就不行,你就是在徒劳。我当时看了这句话很沮丧,我发现自己的格格不入给我造成了一种很大的孤独感。然后我觉得去改变自己,改变这种境况。所以后来到了大三的时候,在一个杂志上看了一个专栏《9年之生》。我每个月规定自己做一个采访,形成五六千字左右的文章。我采访跟我差不多大的年轻人。比如说参加人大代表竞选的学生,在深圳的时候有一个南方科技大学,是一个比较标新立异的学校,特别有教育理想的一个学校。所有就读的学生都面临着可能拿不到国家承认的文凭的现状,但是他们还愿意去就学,他们哪里有更自由的受教育的环境,我就采访了这里的学生。这个对我来说不是一份工作或者写一个新闻给大家看。在某种程度上给自己的一个疗程。所以我希望找到自己的同类来证明自己是不孤单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写信说:我不知道该如何去选择?我采访的那些是已经做出选择的人,他们的选择不被外界承认,甚至不被他们的父母承认而在选择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有很大的自我怀疑,但是他们还会做自我选择。哪怕他们最后被撞的头破血流,回到日常生活中他们还是会发生一些改变。当时做了一系列这样的采访,找到了很多的同类,给我很大的安慰。包括在给清华大学一封信有很多同学和老师偷偷的找到我跟我说,“其实我想得跟你差不多,但是我不敢那么做。”其实我以为自己是一个人,但其实并不是。
    很多人以为我的大学生活是很积极向上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我很庆幸我的大学经历过一段非常纠结,非常痛苦甚至可以说很黑暗的一段时期,因为大学是人格形成的时期,如果人格形成不痛苦的话,说明你其实没有真正经历人格塑造的过程。现在有很多流行的词汇:正能量。大家似乎都向往向上的精神,但是如果这种向上的精神不建立在你所经历的痛苦上,你也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它。胡适说爱情的代价是痛苦,唯一经历爱情的方式是忍受痛苦。所以我觉得经历过人格的痛苦是必然的,所以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你们也会经历这种迷茫这种痛苦,因为这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
    
    
     我们很多同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比如要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要买房子。其实我在某种程度上会有一点点可悲,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么痛苦接受自己的过程。所以我刚刚讲的这个就是说为什么要去找到自己。也就是所谓的“理想”。现在“理想”这个词被说的很“烂”。但是我始终有一个问题,如果每个人理想都是一样的,那还能叫做“理想”吗?我始终觉得属于自己独特那部分才是自己真正的“理想”。
    我们从小开始就开始玩抢椅子,我们拼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赢”。这种“赢”是带有一种屈辱感。我前段时间看了《中国合伙人》,很多人把它当做很励志的电影,但其实我看的时候,会对那个电影稍微有一点点不舒服,我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三个人创业的原因。其中一个人是因为他的外国女朋友跟人跑了,所以他要去创业,因为他觉得很屈辱。第二个人是因为他多次签证被拒签,他的女朋友出国跟人跑了,他觉得很屈辱。第三个人是因为他在国外待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么一个堂堂大学生要在国外替人洗盘子觉得很屈辱,所以回国开始创业。三个人创业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觉得很屈辱。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一种价值观。最后这个电影的结局是我们战胜了外国人。这很励志。就像你看到叶问把外国人打倒也觉得很励志。
    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我想到一个段子,就是在一个幼儿园里,老师跟同学说,我们祖国强大之后一定不能欺负别人。幼儿园小朋友说如果不欺负别人,怎么知道自己强大呢。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我们成功了就可以欺负别人。我们要去挤一条很多人都挤的路,把别人挤下桥就证明自己很成功。比如说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我们有很明显的分什么是微软。微软是拿着很高的薪水。到了现在,大家会习惯性的用“屌丝”,这是不是用别人的目光去看待自己,用社会上成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
    我有一个前辈告诉我,他们那一系毕业的学生有很多很奇怪的工作,比如他们毕业之后拿到的薪水是整个学校最低的。比如说有人去当无国界的医生。其中有一个人在商场的大厦里当保安,而且是夜班的保安,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一个保安天天在网上讨论什么是哲学。他认为这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我始终在想每个人都要用这样的目光去看待自己,而失去了自己看待自己的一种标准。
    当然很多人会说怎么办?要挣口饭吃。其实在这个时代饿死人是一件很难的事。你要保证吃饱饭和有自由这件事。很多人在讨论这个平衡。其实有三种层面:一种是吃饱饭的同时有点自由。比如我,我每天去采访,也要写很多的软文,比如夸格力空调老板的文章。因为我通过挣这个钱可以写小说。另外一个层面是放弃写小说。你会发现这个理想会慢慢的萎缩,到最后是不存在的。第三种层面是把这口饭吃当做是一种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同时可以过上很有尊严的生活。当然这个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在第一和第二个层面挣扎。我觉得还是要努力做第一种人。
    
    
    我用一个朋友是编程的天才,他一毕业就去微软工作,每个月有很多的薪水。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很无聊,所以他后来辞职。他现在在清华大学一个实验室工作,当了一个科学家。大家想象中的科学家是很有钱的,但是不是,他已经有五个月没有发工资,而且科学家很有尊严,怎么能谈钱,他们自己很不好意思。现在住在一个很破的小房子里,每天上班的路和下班的路都很黑,而且经常就是很晚回家,那个路上每天都有狗出现,他每天就那一个棍子一路的“打狗”。觉得回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然他会有抱怨,因为他觉得他每个月写的代码其实应该维持一个基本有尊严的生活是够的,觉得我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当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他觉得今天的实验没有完成,他又特别开心的又骑着车去上班,然后随身带着打狗棍。很多人把理想和现实两件事想得太过绝对,觉得理想特别神圣,受不了一点委屈,而现实是完全要把自己践踏在脚底。
    其实理想并不是那么纯粹,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本人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主编,是一个很理想的生活。我跟大家说并不是这样的。我前段时间去采访姚明,他只给我了10分钟的时间。我问公益的问题他都不想回答。后来我结束的时候想跟他拥抱,他也不肯。那个时候很委屈。大家都想象这个是很屈辱,很不可思议。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其实就是这样,理想并不是那么高高在上,或者是你为了它你容忍不了一点委屈。相反的,我觉得因为有理想,反而可以忍受很多的委屈。
    谈了这么多,主题还是青春。如果一定要给青春找一个总结,其实我觉得青春的关健词,我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点我是不知道的。而我发现对待很多事情我仍然是没有一个答案。比如说我的同事现在住在一个半地下室的地方,房子像鬼屋一样,但是他不能搬走,因为那个地方租金比较低,他也三四年没有谈恋爱。这样的人我每天见到很多,我也希望能给他们一个答案,你应该怎么样去做,或者怎么样会更好。但是我发现是不可能,太多事情没有答案,甚至我不能给出未来一定更好的承诺。所以我在想很多人的青春都是在寻找一个答案,寻找未来会更好的承诺。
    为什么到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很失落,因为我们进大学的时候是相信自己作为天子骄子一定会成为社会精英的,但是毕业那一瞬间,大家投简历被拒绝,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会发现未来并没有办法给你这么一个承诺,那出去一定要寻找答案的话,我觉得这个答案其实就是“不要着急”。
    很多人问我,以后怎么生活,以后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该怎么办?我原来大学的同学,他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看房价,担心房价涨了怎么办?他问我为什么不看房价。我们宿舍四个人都觉得很焦虑。后来我发现我每天看房价并不能增加我买得起房子的可能性。所以我到现在仍然是一名“女屌丝”。而我另外一个朋友他在一个杂志社工作,每天要写大量的稿,要挣钱。他过着很清贫的生活,他经常会看很多的书。我就跟他说少看点书,多想挣钱的事。他就回答:我少看书,也不能增加物质上更富裕的可能性。很多事情的答案就是不要着急,不要为未知的恐惧而着急。法律要求你可以去愚蠢,可以去妄想,可以不切实际,好好享受这段时间。
    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要接受世界每个不完美的瞬间,要学着学会爱它。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同学们听的开心吗?
    同学:开心!
    主持人:我们现在我们就进入互动的环节。今天是有奖品的互动。
    同学:我也比较想夜游厦大。为了给下面的同学一个时间,我也是长话短说,直接切入正题。我想问一下:我也听过很多讲座,因为我也是跟蒋小姐一起入学,是08年入学。她毕业有一年,我也一样。听多很多的讲座,给听者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就是无论讲座好与坏,我们在座的听众都会激情澎湃,给自己无限的正能量,最多不会超过三四天,第五天之后会变成从前的自己。我听过很多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把这个问题做的更针对性一些,作为一个新周刊的副主编,可以推荐几个供大学同学值得一读的杂志,除了新周刊以外。
    蒋方舟:我刚刚在讲座之前跟主办有聊过,现在平心而论,纸媒营业额的下降还是挺大的,现在大一点的媒体集团,或者营业额的下滑会到7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整个媒体的萎缩带来是什么?买杂志的人越来越少是一方面,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来做杂志的这些精英慢慢就流失掉了,很多人就去做移动互联网。真正现在能留在媒体做的人越来越少。如果要推荐几个杂志的话,我会看《南方人物周刊》,我会看他们有没有做这个人的采访,他是我写人物,是我学习的一个刊物。现在大家的英文能力不错,可以读一些英文的刊物,比如《经济学人》,每篇都没有署名,而且文法非常的好。我到大学的时候,每次都会在网上看《经济学人》,因为我觉得它是特别好的去锻炼自己英文能力的一个杂志。还有一个就是《纽约课》,因为纽约课会做很好的人物上的访谈。我不知道在座有多少是新闻系,或者以后想从事新闻行业的?举一下手。
   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去坚持这个理想,虽然说我现在看到这个理想确实是不挣钱的。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一次招聘,招聘结束之后我们选定了几个人,发邮件给他们,说你们被录取了,一天之内收到了好几个重磅的电话,他们说开这么少的薪水好意思吗?做纸媒就是这么的艰难,如果不是为了残存的理想主义,才不会去做。我希望大家保持下去。
   主持人:我刚才忘记了提要求,我们说几个要求,第一一个人一个问题,第二大家最好节省时间,直接来问问题,把更多的时间给别的同学。
    同学:大家好!我毕业6年,是一位中学老师。我的问题就是在大学的时候除了寻找答案以外,对自己的哪一些人格进行了塑造,是怎么做的?
    蒋方舟: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塑造就是“守时”。我原来是一个非常不守时的人。塑造了哪些人格?其实很多是有意为之。当时北大和清华的招生是同时,我必须选一个。我当时在想,想成为北大的学生还是清华的学生。我当时内心想成为北大的学生,但是我想不一样,就去了清华大学。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人格塑造,就是变得比较有质疑精神。比如,在网上看到一个很令人愤慨的新闻,我原来的思维是会质问这个社会怎么了?现在会还原这个事情,会想想有哪些被忽略了。现在的很多问题会从很多的角度去想,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清华理科生思维塑造的过程。还有一个就是更多的容许多样性。刚上大学的时候跟我不一样的人我都认为是不错的。当很多理科生会开发很多的软件,会开发很多的东西,他们觉得你在写书是注定被淘汰的时候,我当时就很愤怒,我坚持认为我是对的。但是现在其实也慢慢愿意容许多样性的存在。我觉得这也是很大的进步。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电影导演找我写剧本,我说我要写小说,他说为什么要写小说,他说在好莱坞小说是为电影做事的。后来说电影也会被淘汰,以后的人会带头盔,输入恐惧的情绪等等,所有的情绪都可以直接输入。我当时觉得很愤怒,这是人的退化。到后来慢慢接受,也许这就是人类发展的前景,你没有必要去挡住它。就是慢慢允许自己有多样性,挑战自己各种可能性的当中一种,承认自己在很多情况下是错的,或者是众多答案之一。这也是自己学到比较重要的一课。
    同学:在这里我想问一个问题,如何看待现代青年小说在社会上的地位?
    蒋方舟:我觉得青年小说在社会上没有地位。这不是一个挑衅的回答。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很多人会说对80后作家怎么看?或者对青年小说怎么看。我老是在想,为什么在小说作家之前加这么多的前缀,大概的原因是,因为现在的作家没有办法在文学里立足,没有真正的80后作家写出能够代表这一代的作品。大家会说韩寒、郭敬明,大家有没有看《小时代》,觉得《小时代》能不能概括现在的80后的精神面貌吗?当然也可以说韩寒,但是韩寒所代表的也只是其中的一种。所以青年作家或者青年小说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我想回答是没有地位,因为它还只是一个青年作家。当一个80后甚至90后,或者你们当中的一个,只是一个作家在社会上仍然是成立的。我们严肃对待的时候才能讨论青年作家或者青年小说才更有意义。
    
    同学:蒋老师你好,我是大一的新生。我是一个工科的女生,但是其实我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文艺小青年,我也想选修新闻的双学位,我想说以后往这方面发展的话,您觉得课下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蒋方舟:这非常的简单,其实唯一要做的工作就是少看点新闻类或者新闻专业的书,而多去外面找一些实习的工作机会。因为我是从大一开始就给新闻周刊写稿。大一开始是特约记者,就已经在外面开始采访。大二大三的时候成为主笔,毕业的时候成为副主编。按职业生涯来看,其实还是很按步就班。所以建议是还是多去外面跑采访,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因为在老师讲的和实际的工作实际上差别很多。我在大学读了四年的新闻,我们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唯一学过比较实用的东西就是教你怎么叠报纸。其实学的都是理念性的东西。比如为什么新闻要为政治服务等等。当然这些不能说它没有用,但是在实际工作的时候,跟工作差别很大,甚至都没有办法对一个采访对象问完一个问题。要做的两点:第一是培养对人的好奇心。这是没有教科书可以学,而是你一看到他,他就觉得他为什么成为现在的他,他现在是不是真诚的,他会不会有其他没有说的部分。你看到一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十个问题想问他。这个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对人的好奇心。这个好奇心可以去质疑的。另外一个就是多去找一些实习的机会,在外面多写稿,编辑给你删,哪怕删得惨不忍睹,但是你会知道哪些方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同学:蒋老师你好,我是厦大中文系大二的学生。我从初中高中开始就一直很想做一个新闻人。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想我要做相关的工作,高三的时候就跑去北京学传媒,那个时候有去学播音主持。但是我在北京那几个月我就特别的迷茫,因为一个高中生本来在学校特别痛苦的奋战高考,后来放在社会里,觉得这个社会和我想的特别不一样,然后就在我的老师建议之下,就去读中文。我来到厦门以后,我在假期的时候去实习,会发现自己对于媒体的想法真的是被一点点磨掉。我就想问您,您在走的过程中,肯定会遭遇这样的迷茫,怎么去保持自己的激情?
    蒋方舟:我也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其实最大的敌人还是“新闻警察”。我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凡是我想做的选题都不能做,就只能做一些特别无关痛痒的东西,或者打一个擦边球。而且这个问题是长期存在的。但是我始终还是在想,有两方面的选择,一方面还是要尽力做这样的事,哪怕你写十篇不温不火的报道,但是你还是要努力写,哪怕这个东西是不能被刊登的。为什么呢?这是我说的第二点,不仅仅是为现在在努力,更多的是为“明天”在努力。我们带着“镣铐”还要不要跳舞,可能会很辛苦,但是为了哪一天解开镣铐的时候跳得更好。我们为的并不是现在,或者是十年之后,那个时候解开镣铐的时候,你能够跳到世界一级舞者的水平。我会经常为自己打气,更多的是为了10年之后,或者20年之后更好的自己。很多老人举着燃烧的灯一盏一盏往下传,很多新闻教育的东西,或者关于理想主义的东西,都是来自于这些燃灯者传给我,他们可能看不到所谓的理想,但是这个“灯”还在,还要把这个“灯”传下去。所以现在的努力不是为了今天,更多的是为了以后。
    
     同学:刚才大家问的问题可能都偏专业化一点,我就问一个比较广泛的问题。我大概是从初一初二开始就看《萌芽》这类的书。到了高三我也一直把这些书每天放在枕边。但是到了大学之后,以前看了杂志和书就不再去看了。我想这可能是大学生很普遍的问题,我们已经忘了该去看什么样的书,甚至已经忘了该如何去读书。我想问一下学姐,你来给大家指一条明路,谈谈您的观点,当代的大学生究竟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应该有如何的阅读取向?
    蒋方舟:比如说80后的时候有很多的写作者。十年前我参加聚会,大家在一起谈文学,谈理想,觉得特别的好,十年之后我再问大家,有人去KTV做经理,有人去学做寿衣,有人去广告公司,有些人就在一个普通的公司当会计。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写作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文学青年,现在连文学青年都不看书了,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悲哀。连写作者都觉得文艺这件事是多么的可笑。以前大家在一起会谈文学,现在更多的谈是小孩应该上哪个幼儿园。所以我认为写作是一种态度。我每天9点钟才起床,是整个宿舍起得最晚。我现在的大学四年的读书笔记应该有上百万字,那个时候的阅读习惯是这样养成。我们要把看书当做一种生活习惯。现在很多人在刷微博,利用的都是碎片的时间。你在想现在我们有的只是碎片的时间,就只有课中的十分钟,或者放学的一段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都是碎片的时间。所以你不存在说拿出一个很整的时间看书。所以我现在基本上闲散的时间就是在看书,随身也会携带书,排队的时候,坐地铁的时候,吃饭的时候都会拿着书来看,因为我觉得这是书的一部分。我们要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看书,把它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主持人:我们也提倡大家进行阅读,不管是整块时间还是碎片话,只要阅读就是好事。我们还有三个问题。
    同学:我不是太能静下心读书的人。久而久之我就会觉得我读书好象对我没有什么意义,我就慢慢的开始不喜欢读书。你刚才说你会做一些读书笔记然后做到电脑上。这是您阅读的方法。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就针对我看了书就会忘了的人,对书提起兴趣。
    蒋方舟:可能是因为读得书不好,所以才会经常忘。我先说一下我读书的状态。我会把手机放在旁边,我一本书会从头读到尾,哪怕这本书很不好。我前端时间把小时代三部曲都读完,因为我期待结尾出现让我眼前一亮的东西。但是后来没有。这可能是我读书的强迫症,就是一定要从头读到尾。我想读书经常会忘的事情也有,因为我写文章的关系,所以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引用书的内容,或者回忆情节,会找书来看,感觉又来了。所以我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就是看书的时候把书名记下来,读完之后的第一个感受哪怕是140个字也好,或者400字也好,可以记下来。可以记几句你印象比较深刻的话。还是写下一个小小的笔记。每过一段时间不一定要重新记得这本书,但是你重新看做的笔记的时候,你就回想起自己读这本书的状态和感悟。所以我现在就每读一本书都会整理出来大概500字或者1000字左右的主要感想。所以我在想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
    
    同学:看书没有印象,可能是读得书不好。因为我平时也会自己看一些书,跟朋友交流,也没有说看书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思考或者说得到什么意义之类。您觉得看这本书一定要从这本书得到什么?您觉得最值得让大家读的一本书是什么?(您的书)
    蒋方舟:我下个月要出书。我有5年没有出书,一直很紧张。还问我的责任编制说要不要发销量超过5万本的时候要不要发裸照来回馈一下。
    同学:您觉得最值得大家读的书是什么?
    蒋方舟:也没有。我高中的时候再看小说,我旁边的同学自己已经经营了特别大的减肥会所,看一本《放长线钓大鱼》的书,他觉得我读得书没有用。所以我觉得读的书不一定要抱着有用的态度。我的书值不值得读,其实我自己真的很难判断,如果你在里面能找到曾经自己经历过的,那就是值得读。如果你觉得你想看到一个人是怎么成功的,那你肯定会失望。更多的是找到自己经历过的自己,或者是一些当代青年对社会的看法,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可能值得读的。但是我还是要特别特别强调一点,千万不要抱着说我到底读的什么书才有用的态度去读。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能会错过世界上90%的好书。
    
    同学:其实我梦想是考上厦大,现在我在纸媒读大二。就觉得其实不管我的学校是不是211,是不是985,在哪里都可以靠自己,做一个靠谱向上的青年。不过我觉得读大学的时候,大一的时候有一段很迷茫的时候,不知道大学到底是干什么,觉得大学的生活和自己高中的时候期待是不一样,就问很多学长他们比较遗憾的事是什么,有人告诉我,他们很遗憾没有谈恋爱,有人告诉我很遗憾没有好好学习。您站在您的角度,你大学里比较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蒋方舟:大学怎么过不遗憾?我大学没有谈恋爱,甚至没有经历过社团活动,没有什么集体荣誉感,交到的朋友也很少。我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很早之前微博上有一个叫“走饭”的ID,他得了抑郁症自杀了。那个时候我觉得跟他很像。我当时写过一篇文章《凌晨4点钟的自动贩卖机》。那个时候每天睡不觉,很孤独,为了减肥不吃饭,到晚上的时候很饿,凌晨4点钟自动贩卖机买油炸吃。凌晨4点钟自动贩卖机就是我大学的生活写照。我在大学有很多的遗憾。如果让我再过一遍的话,我会怎么过?我还是会这样过,我会选择没有恋爱,没有社团活动,交到的朋友不是那么多,也没有什么集体荣誉感。所有的老师都说不要把自己边缘化。因为虽然我错过了这些,但是我大学的时候看了很多的书,看了很多的纪录片,我在学校外面做了很多的采访,给新闻周刊写了很多稿。其实我觉得这都会是一种财富,比如说成为学校公敌,让我觉得成为众矢之的没有那么可怕的。我觉得不要再想我遗憾什么,因为我觉得你不可能过没有遗憾的大学生活。青春真的太好,你怎么过都是虚度的,你去谈恋爱也是虚度,你去认真读书也是虚度的,因为你错过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所以更多的我觉得大家不要再去想我错过了什么,或者我有什么遗憾,更多的是要使劲把握住你到底获得了什么,把你获得的东西最大化。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这位同学。今天我们网易云阅读的活动结束了,感谢厦门大学的同学们,在这一年里,我们很庆幸,做过周过平老师的演讲等等,应该是老中青三代都有了,你可以在网易云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
    
      

下载网易云阅读客户端,蒋方舟尊师木心全集随心阅 下载>>

云阅读客户端

点击或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