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陂烟水》为美籍华人作家刘荒田散文精选集,书名出自王安石《题西太一宫壁》。共分三辑,第一辑“落日楼头”,抒写海外人生;第二辑“白头想见江南”,描摹故国所忆所见所感;第三辑“坐看云起时”,包括读书笔记和议论性文章。作者刘荒田生长于“侨乡”台山,又在海外生活多年,思想沧桑、目光敏锐、笔触犀利。从唐人街的人生百态、新旧移民的悲欢歌哭到已老还乡的无限感慨,他的笔刻画出了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许多篇章既富情趣,又发人深省,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从一个蛋开始》是70后实力作家,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徐则臣全新散文随笔自选集。作者亲自挑选了自身22年创作生涯的38篇经典散文随笔,涉及人生成长、城乡故事、故乡情怀、中外文学评论、序跋发言等多篇文章,共分为两辑,文字质地醇厚,亮堂澄澈,情感真挚而不泛滥。本书是作者散文随笔中精中选精的名作集,作者将其前后出版的一系列散文经典集中于一册,以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作者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第一辑的写作重心在于寻觅70后一代人面对中国翻天覆地变化时的心路历程和赤子之心。第二辑以对外国的所见所闻和对西方文学、传记作品的读后感为主。从马尔克斯到卡尔维诺,从福克纳到卡夫卡的阅读体验和书评也都收入其中。整部散文集反映出作者作为从一个文学青年到知名作家的精神铸造史。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米娜这个孩子的话,应该有很多说法吧。例如,患有哮喘病的少女,喜欢看书的少女,骑着侏儒河马的少女等等。但是,若想证明米娜与别人都不一样,就必须将她描述成:能够用火柴划出美丽火苗的少女。那个曾经只能骑着妞儿去学校的少女,如今正行进在我所不知道的地方。
《轻雷》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机村史诗》(六部曲)中的第五部,包括小说《轻雷》《事物笔记:电话》和《人物素描:丹巴喇嘛》,并收录阿来在荣获“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时的受奖词,以及阿来为这套长篇小说六部曲最新出版而专门撰写的后记《一部村落史,几句题外话》。《轻雷》讲述了木材市场放开后,很多人靠倒卖木材而一夜暴富,机村青年拉加泽里放弃学业与爱情,也开始伐木倒卖木材。眼看着要走上致富道路,拉加泽里却因为失手杀人而身陷囹圄,在金钱漩涡里迷失的,并不仅仅是拉加泽里……《机村史诗》是阿来继《尘埃落定》之后花费心血更多、也更喜欢的一部长篇巨著,小说用花瓣式架构编织了一部关于一座藏族村庄的当代编年史,由六部相对独立又彼此衔联的小长篇、六则关于新事物的故事和六则描写与新社会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人物的故事组成。恢弘的时代背景,细微的人物与事件,共同构建了一幅立体式的藏族乡村图景。
本书是一部关于D.H.劳伦斯的非学术著作。它既像传记又不是传记,既像小说又不是小说,既像游记又不是游记,既像回忆录又不是回忆录:一种融合,或者说,超越了所有特定文体的后现代文体,一种反文体的文体。所以,虽然作者一再声称要写一部“研究劳伦斯的严肃学术著作”,但最终却写成了一部既不严肃也不学术,而且让人从头笑到尾的黑色喜剧。它仍然是关于劳伦斯的,不过更准确地说,是关于“想写一部关于劳伦斯的书却没有写成的书”。尽管如此,作者还是他那自由自在的新文体,用如香料股遍洒在文本中的对劳伦斯作品的摘录、描述和评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D.H.劳伦斯。我们从中得到的不是一个伟大作家干瘪的木乃伊,而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一阵裹挟着劳伦斯灵魂的风。
《涂鸦与圣像:异托邦城市简史》是诗人韩博历时十五年行旅西方各国凝聚而成的旅行随笔。丹麦哥本哈根、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法国阿维尼翁与巴黎、美国旧金山、塞尔维亚诺维萨德,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特尔莫——行走于城市之间,韩博以涂鸦艺术为窗口,以东方人的视角,以诗人十五年的生命体验,解读西方世界的正统缝隙中的差异性存在。现代社会罗网中的城中飞地克里斯蒂安尼亚,“世界主义”视野的卡姆登市场,我行我素的圣特尔莫……不同的文化土壤生长出多样而生动的涂鸦艺术,涂鸦的解构正是城市文化的写照,真正的异托邦存在于城市中孤独的、非理性的、活生生的“存在”。在未知的旅途中,邂逅一位又一位自由之人,他们本身,即是异托邦城市简史。
我们为什么需要看严肃文学?尤其是外国严肃文学的译著?又为什么会去分析评论这些和我们似乎毫不相干的东西呢?答案就在阅读的过程之中,这本书是关于纪德、萨德、雷蒙·拉迪盖、《列王记》的精神分析,它提供了我们产生类似于“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这样的同理心之后可能的理解这些作品的背景和角度,也关照了我们对于这些文本本身“意犹未尽”的一点好奇。
本书虽是以眷村为经,以台湾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为纬,所编织成的一个故事,但强调的却是诸多眷村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其中也有许多篇幅提到了眷村子弟与帮派的交集过程。宋代词人贺铸有首《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中的部分,如“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是很能够描述这些年轻人的心路历程的;而其中“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又是何等悲愤,满含报国无门之伤感。所谓的“一诺千金重”,在这时其实就是描述市井英雄的侠义之风,也可以解释黄龙、张立德行为的原由;而“思悲翁,不请长缨”,不正是黄荣发、林伟等人的写照?在生存于眷村的两代人中,其所有的悲欢离合,不仅诠释着现代中国的部分历史,也传承了我们民族许多固有的文化。
《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是一本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散文集,一本回望青春岁月的“告白书”。作者回望自己的青春时光,讲述自己的少年囧事和趣事,以及面对成长中各种迷茫的心灵路程,对生命、理想、亲情、友情、孤独、自我、选择等年轻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做了探讨和解答。
《机村史诗6:空山》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机村史诗》(六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包括小说《空山》、《事物笔记:喇叭》和《人物素描:番茄江村》,并收录阿来在荣获“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时的受奖词,以及阿来为这套长篇小说系列的最新出版专门撰写的后记《一部村落史,几句题外话》。《机村史诗6:空山》写的是随着博物馆、酒吧、旅游业等现代事物的渗透,机村面临着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危险。时代变迁下,有人离开村庄,有人回到故乡,机村终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空山”。信念、恩仇、斗争、疑惑,一如斯人远去。苍山已老,人何以堪。
本书所选篇目来自徐志摩生前自编的两本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共收录诗歌84首。前期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中的作品,除少数留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提倡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相当明朗,也比较健康。
《机村史诗六部曲》是阿来继《尘埃落定》之后花费心血更多、也更喜欢的一部长篇巨著,小说用花瓣式架构编织了一部关于一座藏族村庄的当代编年史,由六部相对独立又彼此衔联的小长篇、六则关于新事物的故事和六则描写与新社会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人物的故事组成。恢弘的时代背景,细微的人物与事件,共同构建了一幅立体式的藏族乡村图景。
《天火》是 “机村史诗”(六部曲)的第二部,是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书写藏族山村的长篇小说。《机村史诗》是用花瓣式架构编织的关于一座藏族村庄的当代编年史,由六部相对独立又彼此衔联的小长篇、六则关于新事物的故事和六则描写与新社会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人物的故事组成。恢弘的时代背景,细微的人物与事件,共同构建了一幅立体式的藏族乡村图景。在小说《天火》中,一场毁灭一切的森林大火,在机村燃烧了整整一十三天。领头放火烧荒的巫师多吉被抓走,神湖色嫫措消失,传说中守护机村的金野鸭也飞走了。时代的变迁颠覆着机村人关于自然和神灵的信仰,也摧毁了机村世代坚守的传统。
《荒芜》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机村史诗》(六部曲)中的第四部,包括小说《荒芜》、《事物笔记:脱粒机》和《人物素描:自愿被拐卖的卓玛》,并收录阿来在荣获“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时的受奖词,以及阿来为这套长篇小说系列的最新出版专门撰写的后记《一部村落史,几句题外话》。《机村史诗》是阿来继《尘埃落定》之后花费心血更多、也更喜欢的一部长篇巨著,小说用花瓣式架构编织了一部关于一座藏族村庄的当代编年史,由六部相对独立又彼此衔联的小长篇、六则关于新事物的故事和六则描写与新社会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人物的故事组成。恢弘的时代背景,细微的人物与事件,共同构建了一幅立体式的藏族乡村图景。
《湿地锦年》集合了作者曲子清2014年以来创作的散文作品数十篇。通篇紧紧围绕着湿地文化,以现实生活导入和情感叙事的方式,不疾不徐地为读者展现作者眼中的《湿地锦年》。作者用文字慢慢浓缩、酿制了湿地历史风情与现实生活,表现着心中的神圣和朝拜。
本书由三十一篇成人式的寓言故事,构成一完整的长篇小说。当个别看每一篇时,其内容氛围是独立的,但每篇与每篇之间,却由一组相同的主角,串连起整本书的叙诉精神。作者王信以深具新世代风格的笔锋,写出人际的疏离、童稚与成人价值观的落差、爱情生灭的难以言喻、人性的不安、成长过程中的失与得……主题看似沉重,作者却将主角们拟卡通化,使故事情境有一种荒谬的趣味。
本书以上海城市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开埠、建国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四个各有鲜明特征的历史阶段,在对各期主要作品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公共性功能和公共意义指向。
《边缘》(1993)是格非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将先锋小说叙事锤炼得炉火纯青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我”在垂垂老矣之际对整个人生的回望为起点,借助无数重要的人生片段,拼凑出“我”跌宕起伏的经历——隔阂和孤独中的童年生活,残酷荒诞的青年生涯,返乡后卷入社会的滚滚洪流中……熟悉或陌生的身影在“我”的生命旅途中一一浮现,他们的故事将“我”裹挟其中,而“我”像是生活的旁观者,静静注视着他们的到来和离开。小说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展现了“边缘人”的生活面貌和脆弱的命运。记忆中的42个片段,映照出二十世纪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亦凝聚成一种悬浮于悲欢离合之上的澄澈与淡然。
《背影》是中国现代名家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最初的版本1928年10月由开明书店出版。本书第一辑收入的即1928年版《背影》的篇目,“集外经典”则收入朱自清的其他代表作,如《春》《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其中一篇为《绿》)……这些篇目广为流传,不少被收入各地中小学语文课本。朱自清在语言运用上颇下功夫,朴实中见其生动,再加上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常常信手拈来,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富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堪称“白话美术文的典范”。
《给人生一个惊艳的假设》在一篇篇启人心智的文章里,把探索的触角伸向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生活画卷。《给人生一个惊艳的假设》写历史,或曲折离奇或活色生香,以穿越的方式,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物面对面,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细节里展现历史人物性格色彩的丰富性。《给人生一个惊艳的假设》写现实,或直面生活或针砭时弊,让读者在短小的篇幅里看见人性的暖和冷,悟出生活的爱和恨。一篇篇文字,不但以自身的内涵充盈着你的思考,也为你的繁忙生活洒下了轻松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