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去修行》本书记录了好几个寻常人生活,看起来令人向往,却又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实现的。它既是文学的,细腻的,温暖的,又是趣味十足的。能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就是拥有日常的喜悦。《唯食物可慰藉》本书收录与饮食相关的美文22篇,一一讲述生命中的深情故事。一蔬一饭的爱意源远流长,岁月深处的凝望穿越时光。那些滋味满怀深情,光阴流转间叫人感动落泪。一碗朴素日常的米饭,一道普通不过的番茄炒蛋,都有人生的哲学蕴含其中。翻阅此书,既满口噙香,又心旌摇曳。
蔡骏出道15年首部结集的随笔文集,看似作者随心随性的日常絮叨,却勾画出一片隐藏在悬疑背后的温暖内心世界。它们都是蔡骏的真情流露,是他褪下悬疑外衣的朴实生活写照,它们是中国悬疑第一人展露出的普通平凡一面,它们能让喜欢蔡骏的你,更加明白蔡骏的悬疑。
县城被吐槽为“18线”城市,连接大城市与乡村。在这里既有田园的安逸也有城居的喧嚣;既有繁华热闹也有贫困潦倒;既有恬静幽美也有困苦挣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并存;亲情友情与冲突矛盾同在……有人说:了解一个时代,看一个县城就足够了。我诚以为然。县城里话题很多,人人都在拥挤中前行,讲述着各自的故事,演绎着各自的人生。谁在编曲谁在听……人生百态,冷暖自知。写下这些老人故事、婚恋故事、“车祸”故事和债务故事,不是批判也不是颂扬,只是站在我个人的角度,以我个人的眼光,观察和思考发生在“18线”里的那些人、事、情。
《声色野记》是历史考据达人侯磊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书稿内容兼有旧日市井小人物的生存、江湖人士的切口春典、戏曲曲艺中的裉节儿、传统书香门第的风雅、绿林血案的传奇……于八卦野记中叙议旧日繁华,和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逸事,系统梳理中国的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式的思维模式,有料有趣、有本有据、雅俗共赏。
《爱你生命的每一天》是“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散文丛书”之一,这套丛书共收入了8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的8部散文集,反映了他们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和独特风格。书中不仅包括他们过去的散文佳作,也酌选了每人最新的散文名篇。包括陈忠实的《俯仰关中》、刘心武的《人情似纸》和刘玉民的《爱你生命的每一天》,本书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小说家刘玉民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不仅体现了他创作的另一个侧面,也以别样的视角反映出他个人的心灵世界。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深度思考生命厚度与广度的散文作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含了作者对人生经历的回溯与感怀,又从时代、历史等多个角度出发,对多层面文化问题的批判与思考以及关于时代变迁发展的种种遐想。作为老一辈知识分子,他用同理心和同情心发出了对人性本质、人生坐标及成长的思考,我们从这本散文中得以窥见一个真实的梁晓声。
经历了“忍看朋辈成新鬼”的变化,事业的鼎盛与人世的沧桑相互映衬,虽步入耄耋之年,却道“人生再少”,回首大半世纪的经历,感动、愧疚、欣慰、悲伤油然而生。
作者认为在民国那如梦似幻的黑白剪影里,美貌与才华兼备的女人不止林徽因一个,引人入胜的爱情故事也不止这一桩。阮玲玉、张爱玲、蒋碧薇、萧红……她们有出众的天赋和才华、令人羡慕的容貌与智慧,却总是因为爱情,伤了自己。本书评价林徽因是民国才女中的异类,她就像流水,灵活柔软地避开了执着的利刃,从那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全身而退。面对热烈追求的徐志摩,她爱过、怨过、念过、欣喜过、盼望过,却从未贪恋过;面对情深意重的丈夫梁思成,她爱他所爱,倾心相伴,甘愿忍受动乱时局下的艰辛与贫困;面对默默守护的金岳霖,她以礼相待,选择将这稠密的心思隐于微笑,隐为静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林徽因算得上是爱情的终结者吧!她的性格中占上风的始终是理智,任何时候,任何境况,她都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失控,让自己过于狼狈。梦里,她可以比谁都诗意,一旦觉醒,又比谁都清醒。
本书由朱自清所著,属“名家散文·青春读本”丛书之一,约12万字,精选了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经典作品。不论游记写景,还是状物抒情,或是叙事说理,都纯真透彻,可见其诚挚的襟怀和严谨的作风,适合青少年阅读。相信那些浸润着作者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的文章定能如朱自清本人的初衷那样“获得广大的群众”。
《安吾人生谈》是坂口安吾经典犯罪故事杂谈集。本书分为两部分《安吾人生谈》和《我的人生观》。《安吾人生谈》中,作者化身“巷谈师”,以收集的犯罪者手记,生动还原犯罪故事并附上精彩的评论和杂谈。通过对一起起当时日本社会热点案件的还原和分析,一针见血且风趣幽默地指出了当时社会的症结和思想问题,批判了人性的黑暗。《我的人生观》中则收入了其八篇时事杂文,结合身边发生的社会事件,演绎当时光怪陆离的社会百态和人生百态。《安吾人生谈》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曾在日本以单行本出版,之后绝版30多年,2019年2月日本出版社重新以单行本出版。此书系国内首次翻译出版,对于国内坂口安吾的读者更多了解作者思想和当时日本社会的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游戏人间一孤鸿》收录的是庐隐创作的经典散文和小说。这些作品有的反映青年人不甘醉生梦死的苦闷,有的反映知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徘徊、感伤,有的反映黑暗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惑。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寻到庐隐“游戏人间”的踪迹,可以看到她是怎样“玩火”的,同时也可以听出一个挣扎在时代车轮碾压下的女性的怨诉与哀吟。阅读全书,我们的心灵会不自知地升到一种脱俗的诗境里去,并最终会和她一样努力向上,努力朝伟大的方向走去。
《男男女女》是一本十来万字的、谈论“男与女”专题的、带点儿文化意味的集子。由黄子平选编,共收录了鲁迅、周作人、朱自清、林语堂、孙犁等23位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家的38篇文章,文体、主题、语言和观念均驳杂不纯,散而且杂,却也向读者展示了他们在看待“男与女”这一亘古常谈话题时各自的角度和有趣的观点,可谓大家小作,阅读起来兴味十足又颇得启发。
清末世家贵公子众多,何以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四人,最被后世认可,并称“清末四公子”?陈三立是如何影响陈衡恪、陈寅恪各自成为一代名家的?清朝四大疑案中的“刺马案”真相为何?与明末四公子相对应,清末亦有四公子,皆出身世家,才华斐然。身逢中西交撞、新旧过渡的时代,胸怀大志而命途多舛的四人,终不能挣脱时代的枷锁,最终壮志难酬、郁郁而终,但他们的思想、事迹,对后世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阳在书中讲述了清末四位受人敬爱赞羡的世家公子的生平事迹,并通过多方考据,结合大量史料文稿,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独到的解读。
本书为中国当代作家赵丽宏的散文选集,属于“名家散文典藏”系列之一。赵丽宏的散文曾多次被收入中小学课本,他以一个诗人充沛的情感和激情进行诗歌和散文创作。赵丽宏散文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作者尤其善于发现生活中温馨和感人的侧面,把心中的爱融入对生活的感悟中,他的散文充满着美的精神,对于青少年尤其具有感染力量,对成人读者也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本书稿是苏剑秋先生第三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发表在报刊或新撰未面世的散文共百篇,是作者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思考的结晶。全书分艺坛掇英、异域拾趣、心情散谈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感性的文字,记述了作者与不同艺术领域大师和从业者交往的事迹,对他们出类拔萃的专业素养和艺术造诣进行了赞美,特别是从中可以一窥海派画坛的整体风貌;通过描述他们高洁淡然、宠辱不惊的共同品格,阐发了为人与从艺的道理。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这些年在欧洲各地漫游的经历,作者每到一地,除了欣赏充满异域风情的美丽风景,还参观许多当地博物馆、艺术馆,近距离接触欧洲艺术大家及其作品,每每生发出由衷的敬仰和感喟。第三部分记载了作者自幼年迄今的一些学习经历,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特别的人、事,从中抒发了对于自我、人生和社会的很多感悟。
本书为暖心文集。这些文字的作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律师,有学生,有新媒体运营者,有教师,有自由职业者,他们以文字与音乐为生,在网络上写下自己的生活与感悟。这些作者的文章风格各异,体裁多样,代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阅历的人对生活的代表性感悟。每篇文字都灵气四溢,充满了对青春、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非常值得一读。
本书收录了23个有关食物,有关爱的故事,以做菜为出发点,探寻食物背后隐藏的人间真情。23道暖心家常菜,23个动人故事。用锅铲记录厨房里的苦辣酸甜,用文字感受人世间的真情爱意。23个关于食物的故事里,有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在感情里的跌跌撞撞,拌了一辈子的嘴却仍不离不弃的夫妻,为了心爱的人苦练厨艺的小情侣,异国学子想念家乡食物的辛酸往事,担心女儿减肥过度影响身体健康而想方设法做菜的母亲,放弃高薪回家陪父母开牛肉面店的女孩,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改掉自己挑食毛病的小“北漂”……故事里有最真挚的平凡感动,最暖心的食语慰藉。我们贪恋镌刻在味蕾上的那一瞬间感动,只因那份让我们念念不忘的款款深情。家常菜是什么味道?是呼朋唤友时的觥筹交错,是合家欢聚时的围桌而坐,是洗尽铅华后的平淡随心。在酸甜苦辣的记忆片段里,总有一道菜会让你想起某个人,勾起某段回忆。23道家常菜背后是关于聚散离合的人间情。故事里的人,或许就是平凡生活中有着不太那么平凡故事的你。《我们贪食亦贪爱》,写给每一个爱美食,爱生活的平凡的你。
《通往印度次大陆》收录的文字都是黑塞在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旅行时的见闻与感悟。这一系列随笔加上后面的旅行日记基本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排列,期间有诗夹杂,基本勾勒出了一个黑塞眼中的东方世界。他既描写了所到之处的自然风光,也了十分细致地刻画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书中充满了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与惊叹。黑塞敬畏于原始雨林的苍莽,也对苦力在林中劳动的画面而感到震撼;他既称赞了东南亚的华人、印度尼西亚人、马来人没有染上西方的现代病,也对被西方人殖民之后,他们对欧洲殖民者拙劣而盲目的模仿心生鄙夷。热气腾腾的东南亚大陆,鱼龙混杂的殖民地生活,黑塞从东方汲取的对于自然、朴素之物的追求以及德国文学中深刻的哲思掺杂到了一起,使得这些随笔呈现出一种开放却并不和谐的样貌,而这也与黑塞小说中,现代社会的人时刻处于一种分裂状态的主题相符合。
本书主要收录了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生活的文章,包括当时留学热的时代背景、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生活、选择梵文专业的前情后果,并对其倾注近十年的热情和辛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还回顾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的生活状态,着力描写自己在轰炸和饥饿的交相压迫下坚持完成学业,以及遭遇美好的情愫并怀念德国师友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