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承载着世间的生老病死;有没有一本书,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有没有一本书,收藏了心底的喜怒哀乐;有没有一本书,是一首生命的歌。在这本书中,简媜收拢编理写作三十多年间积存的旧稿,那些成长纪事,那些踏入文学之路的缘由与触动,那些人生与历史交错的印痕,那些与友人的交谈感触,那些内心深处对艺文处境与文友生态的感触,共筑纸上幽径,让那树木丛花一路开着,步道成形。人生的每个阶段就像一条步道,我们被莫名其妙的力量引导而置身其中——越年少时能做的选择越少,然而,在这少之又少的机会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决定了人生往哪一条路径走。时光推着我们向前,一条又一条的路径,行走其间之时决定这就是一切,时间缓慢,仿佛进入不见出口的回圈之中流转。悲离如此沉重、欢合何等生动,怎料一阵清风吹过,回头一望,在无法察觉的某一步当下,人生已走进另一条路径。昔日如此沉重的悲离故事,竟是需透过树枝缝隙眺望、借助星斗标示方位才看得到的遗迹了。
《水问》为简媜的第一本书,以清纯的少女心怀叙说大学校园里外的人生幻化,笔触自然且富创造意蕴。本书共分六卷,始于《花诰》,终于《化音》。其中每卷以卷首语拈出主调,使整本书卷卷相续而合成总体,每一篇既是它自己的意义,也是全书的谜底。简媜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清晰地记录往日心灵的史迹。《水问》也被简媜称为是自己的“断代史”。
本书是知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散文集,老舍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幽默大师、语言大师,其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本书收录了六十余篇代表性作品,分为“无边光景四时新”“随心随喜去生活”“寂寞是一种清福”“骨子里的幽默”“故人从未走远”“大发议论”六大章节,完整收录《猫》、《济南的冬天》等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篇目,《朗读者》节目上朗诵的名篇《宗月大师》等。本书或描写人文景观及自然风光,或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及家庭生活情趣,或抒发对师友的悼念及内心情感,或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及作品,贯穿着老舍一贯的幽默风格,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生活。
纪伯伦全集,从这套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慷慨激昂、横眉冷对的纪伯伦;一位细腻、性感的纪伯伦;一位感性、沉默的纪伯伦;一位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充满斥责的纪伯伦……或许这才是他作为20世纪最富盛名的思想家该有的一面。文中饱含纪伯伦对时代、民族、家国的忧思,因为这本书,他足以和鲁迅一起留名青史。
朱自清的诗,影响着一代人的心灵,带给读者一种艺术上的熏陶和精神享受。不仅感染了成干上万的热心读者,还丰富了世界文学宝库。他的散文造就了优美的意境,华丽却不浮躁,为培养繁荣散文和文学青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荷塘月色》、《背影》等都运用了诗意的心怀和丰富的想象力,在艺术和思想上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作风。散文是文学殿堂中一种首要因素,是初期新诗中难得的作品。揭露血泪的人生,充满了革命精神。他被公认为新文学运动中成绩优秀的散文作家,彰显了充实而不做作的艺术生命力,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受到了广大读者青睐。
《呐喊》主要讲述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新文化的方向。
本套册包含:《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从容淡定过一生》《所有遗憾,都是对未来的成全》《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往后余生,自在从容》《无所忧,无所执:唯有淡然欢喜》《在尘世的纷乱中,安享自己的闲适人生》《断网生活》《我不要一成不变的人生》10册书籍。
汪曾祺散文写家人、师友、书事、美食、虫草、游历……他始终用温柔的笔触描绘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饭、人生冷暖,世间百态,读来平静朴实、温暖感人。汪曾祺小说描写的多是风土人情和市井生活,读起来亲切而又舒缓,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是普通小民,他们任性率真而又隐忍戒律。汪曾祺打心眼里对假、丑、恶有着强烈的反感,他认为小说应该让人在生活中看到希望,所以他始终心怀悲悯与敬意,用书写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阅读汪曾祺的文字,如获一位良师益友。青少年朋友既可以从中了解民俗社会的全景,也可以领略汉语之美,学习干净明朗、自然纯美的写作与表达,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成长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朱自清散文精选》一书完整收录了朱自清6部散文代表作中的32篇经典。朱自清的散文平实而蕴藉温情,细腻又不失率真,在通俗与清雅间写尽人生况味,是公认的“白话美文典范”。作为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好文章,远不止《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细腻清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挚感人的《给亡妇》,恬淡温暖的《冬天》,诗情画意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妙语如珠的《论自己》,风趣幽默的《我是扬州人》,为你展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朱自清,完美诠释散文之美。本书所选作品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一生的一角”所选的4篇文章《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很具代表性,是其他选本所没有选入的。
《佛佛道道》中收录了许地山、周作人、丰子恺、夏丏尊、汪曾祺等22位现当代作家关于佛、道方面的39篇文章。他们用诗一般宁静淡雅的语言表达出佛道家的根本精神,除了学识和洞察力外,更体现出作家们宽容的心态和寻求理解的愿望。书中关于八指头陀、弘一法师、曼殊法师传奇经历的描写,更让人对这些高僧产生浓厚的兴趣。透过娓娓道来的文章,亦可激起普通读者努力到达“春满”“月圆”这一人生境界的雄心,认真生活。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散文重要著作之一,共计22篇散文,并附有6封书信。阐发了人生修养途径,涉及立志、处群、冷静、学问、交友、价值意识等话题。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读者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12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包含读书、修身、作文、爱恋、人生等话题,读来亲切自然,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影响。《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自出版以来,一直非常畅销,也是朱光潜更受欢迎的图书之一。《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美学重要著作之一,共计15篇散文。书中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全书以“谈美”“免俗”“人心净化”为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的人格及审美理想。《谈修养》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散文重要著作,共计22篇散文,并附有6封书信。阐发了人生修养途径,涉及立志、处群、冷静、学问、交友、价值意识等话题。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读者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一直以来,李小龙都以一个功夫高手的形象闻名于世。但本书却告诉读者,李小龙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他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诗人、艺术家、演员、社会学家和灵魂的探求者。他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就是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力求完美,成为一个生活的艺术家。 在本书中,李小龙畅谈了他对功夫的独到看法和对人生的精妙洞见。这些鲜活的文字透过时空,将一代功夫之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再现于读者面前。翻开这本书,聆听李小龙生命的交响曲,揭秘他传奇人生的智慧源泉。
《湘行散记及其他》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收录沈从文散文经典《湘行散记》、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的通信《湘行书简》以及沈从文散文中关于家乡描写的部分文章。《湘行散记》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经典,文章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沈从文对故乡人民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湘行书简》是《湘行散记》的母本,作者生前未公开发表,1991年由沈虎雏整理、编辑而成。
《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是一本由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汇成的关于孤独、寂寞的散文、诗的合集。《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汇集了诸如梁实秋、朱自清、徐志摩、林徽因、叔本华等19位当代文学大家的33篇经典文章。《感谢那个爱上孤独的自己》的文字,或直击主题,或慢慢铺叙,无一不彰显着对生命、对孤独绵密的思考和体悟。你的孤独以及你所畏惧的,都将被时光锻造成钢。
本书是部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文章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读来有一种“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为什么要读散文呢?散文不计较声韵平仄,不承载伟大思想,不勾画跌宕情节,它更像一场午后散漫的谈天,一种用文字抓并定格的真情实感!《很美很美的中国散文》精心选取了徐志摩、鲁迅、萧红、石评梅、戴望舒、郁达夫、周作人、朱自清、许地山、蔡元培等众多名家的经典之作,从一篇篇美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情感的发生与幻灭、饮食与旅行中的人情趣味、文化的观察与价值的判断……这些经典名篇或色彩绚烂,或老熟平淡;或气象峥嵘,或义理周到,字里行间洞察真实的人性与人情,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唤醒我们的心灵,用亲切的情感激发我们的共鸣。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一本杂文集。本书收集鲁迅1934年所作杂文三十六篇,包括《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拿来主义》《“以眼还眼”》《说“面子”》等。“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这些杂文不仅技巧圆熟,论证丰富,而且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也大都经过融会贯通,遵循杂感的特点结合在具体的内容里。“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