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散文》收录宗璞散文代表作48篇,共分四辑。第一辑“湖光塔影”,收录作者游山逛水和燕园风光相关文章;第二辑“二十四番花信”,收录作者歌咏花木、感叹时序相关文章;第三辑“云在青天”,主要收录作者的风庐往事;第四辑“铁萧声幽”,主要追忆父母、兄弟和已逝的作家。无论是写景、咏物,还是记事、怀人,宗璞笔下的文字都显得含蓄隽永而不失广阔厚重。
这本书,大体以长篇、短篇和随笔三大类别,按时间顺序一书一评。从处女作《且听风吟》到最新访谈录《猫头鹰在黄昏起飞》,共评书四十九部。不仅品评每本书、每篇作品所体现或蕴含的艺术特征、心灵信息和精神趋向,还连续提取了作家较为典型的生活细节和创作思想的变化轨迹。纵向读之,不妨视为作家传略和创作谱系;横向读之,又是相对独立的文本解读或作品各论。
《铁箫人语》是我社“布老虎散文”书系的一种。布老虎散文书系是为了做大做强我社的布老虎品牌重点打造的布老虎子品牌之一,以当代最重要作家的散文代表作或原创散文集为收录对象。《铁箫人语》是作家宗璞散文的代表作品,全书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父亲冯友兰的散文,包括《心的嘱托》等8篇;第二部分是回忆亲友的往散文,包括《霞落燕园》等8篇;第三部分是写景状物散文,包括《湖光塔影》《紫藤萝瀑布》《丁香结》等16篇;第四部分是议论性散文,包括《恨书》等9篇;第五部分是国内游记性散文,包括《西湖漫笔》等8篇;第六部分是国外游记散文,包括《澳大利亚的红心》等12篇;第七部分是书评,包括《行走的人》等4篇;第八部分是序言,包括《未解的结》等2篇。
《且介亭杂文末编》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6年所写的杂文三十五篇。包括《〈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序目》,《我要骗人》,《写于深夜里》,《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 附集《文人比较学》,《半夏小集》,《死》等。
岁月流逝,人生沧桑!晚年的季老先生回顾了自己这一生中所交往的留有印象的路人或者挚友,以文抒情,点点思绪跃然纸上。有叹息,有喜悦,有彷徨,有执着,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不易的感悟和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
英国18世纪“富闲绅士”、博物学家怀特,以书信体描绘家乡的自然风物,以其闲适的心境、严谨科学的态度,观察并记录了塞尔伯恩的鸟兽鱼虫。怀特质朴、率性的行文,将塞尔伯恩描绘得宛如画卷,同时展现了18世纪的英国乡绅生活,充满了牧歌般的趣味。塞尔伯恩更因此成为自然爱好者的朝圣地。
本书收集了渡边淳一自1971年作为作家出道以来,至1993年发表在杂志、报纸上的随笔。他以其一贯的直白语言、调侃语气,对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了记录,其中既有年少生活的回忆,又有中年的人生感悟,还有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本书共收录了《一种违和感》《父亲的时代》《拒绝电话采访》《美丽与可爱》等26篇随笔,书中不乏充满智慧的语言,包括“人在认真工作时最美”“父母健康就是儿女之福”“一个人的智慧决定了他的心胸”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此书中,读者可以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和不同的思考方式。
余光中除了广为人知的“乡愁诗人”的身份,也是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他称自己的散文为“左手的缪思”,其作品“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同时浸淫着一种诗意和古典神韵,将中国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意识有机地融为一体。本书既有余光中过去的经典之作,也有其晚年的新作。书中既能看出其人生轨迹及其对生命、对世界的认识,也能看到其生活的情致,对亲人、友人的大爱,对世界万物的包容,更能看出其幽默风趣,甚至不羁的一面,让你通过这些经典作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余光中。
《华盖集续编》继续着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的斗争,锋芒所指,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世间的人,大抵分两类:花好月圆者,心有静气,一生从容;生逢离乱者,难以独善其身,不妨求一个“真”字——真性处世,真心待己。人生要做好的,永远是自己。洒脱浪漫如郁达夫者,清朗绚丽如郁达夫者,心无忌惮如郁达夫者,必然是一生传奇。他的文字写尽爱的欢乐与苦闷,做人的世故与不成熟,人生的况味与温度;而他天性的浪漫与尴尬,自在与失意,伟大与平凡,也必然促成其非凡的写作。冬夏恒久,一世真忱。郁达夫写下一个最真诚的“人”字,是每个孤独心房的叩门者。
《远方,是生命的航程:费孝通域外随笔》体现了费孝通在游历西方各国的同时,用一个社会学家的目光注视和观察西方世界,记录了历史与现代、政治与经济、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为人们展示了“地球背面”万花筒般的世界。同时,他心系祖国,目光长远,将东西方社会进行了系统的对比与分析,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家国情怀。本书主要收录了费孝通在留学期间和访外学术交流时写作的散文。这是一个社会学家眼中的,对域外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描述。这是一本深度和温度并存的游记。
这是一本深度文艺患者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近些年来游走世界各地的心得体会,从日本到巴基斯坦,从迪拜到尼泊尔,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感,或工作或旅行,或长或短的文章,或人或景的摄影作品,无一不展现着一个佛系文艺中年心底最敏感、最细腻、最柔软的情感世界,以及世间万物的样子,从一点一滴中去探寻生活的细微真相。
在这个越来越乏味的时代,“赤子之心”弥足珍贵。如果我们能葆有万分之一孩子般的童趣,便能在这平凡的世界里诗意地栖居。河里的鱼儿跳上岸会变成漫天繁星,灯会把黑夜烫出一个洞。在长大之前,我们也曾这样与世界相处过。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无趣的大人。
元禄二年(1689年),芭蕉在弟子河合曾良的陪同下离开江户,徒步巡游奥羽、北陆各地,历时5个月,行程约2350公里,终抵大垣,并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精美的文字记录下来,以散文和俳句的形式结集成册——《奥州小路》。它将松尾芭蕉倡导的“不易流行”之说推向了极致,也是古代日本游记文学的巅峰之作。
仍旧眷恋独处,在市中心的九楼,常常把百叶窗拉密,用与世隔绝的手势,回到自己,裸足下田,在稿纸上。《下午茶》的背景就是企图从现实世界脱逃的那股渴望。第一辑“下午茶”以茶喻人生之理趣;第二辑“一碟流星”穿越古今,虚实交错,思绪顺着笔尖吐露馨香。深夜的街道偶有叫卖声音,像梦境边缘的巡更人。白日的喧嚣已随风而逝,变成遥远的过去;我会单纯地喝着茶,想或不想,写或不写,存在或不存在。看完之后,各自喝茶去吧,有的滋味会流入心里,有的消逝。
禅是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古老的儒道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法。她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诸多方面打开了一扇奇异的窗口,令历代的文人墨客陶醉其中。自汉以来,就不断产生出为数众多的禅诗禅画。
《病榻杂记》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2001年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住院至今撰写的90多篇文章。书中有他的人生各阶段回忆,也有回忆父母、老师和亲友的文章。季羡林平时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等问题,书中收录了多篇有关这些内容的文章。
共收录了老舍36篇随笔、散文,老舍语言风趣幽默,接地气,用地道的北京话,写他写稿逗猫为二姐写信的忙碌的一天。当然,他的活动不限于此,偶尔和亲戚看看有声电影,有机会逛逛济南的药集,看看济南的趵突泉,夏天的时候去避避暑,看看谁在吃莲花治烫伤……平凡的日常是生机勃勃且妙趣横生。
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的裨益。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留出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闲来读书、品茶、交益友……乐趣盎然。在体静心闲的人看来,即使是月夜下杨柳的疏影,草丛间秋虫的吟唱,都成了一种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