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1945年以来的日本文学的研究著作。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深日本文学专家。本书以中国研究者的视角,对日本战后初期一直到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各种流派、各种文体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分别以专门的章节做了介绍和评述。对日本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一般读者了解日本当代文学的概况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徐悲鸿讲艺术》选录了我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的艺术随笔数十篇,是对他的谈艺文章的又一次整理结集。徐悲鸿先生有着丰厚的艺术学养和创作实践,避免了“门外谈艺”的粗浅与尴尬,在《徐悲鸿讲艺术》收录的文章里,既有评论家式的关于绘画美学的鉴赏,又有作家漫谈式的对于世界艺术的感悟,还有作为艺术家对绘画技艺的专业探讨,极具文学欣赏价值与专业研究的借鉴功用。
《鲁滨孙漂流记》成书于1719年左右,在作者59岁时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小说和报纸之父”的美誉。小说赞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鲁滨逊身上所表现的勤劳、智慧、勇敢、顽强和坚韧的美好品德。小说也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个性自由”,发挥个人才智,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本书选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和《夜航》两个篇目。《小王子》讲述了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金钱关系的批判,对真善美的讴歌。《夜航》初版于1931年,出版当年的销售量就达到250万册,并获得费米娜文学奖。小说写了某个夜晚,三架邮政飞机分别从巴塔哥尼亚、智利和巴拉圭,一起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其中的一架由于遭遇飓风而坠毁的故事。
这是一本挑战你的智商和三观的故事集。在这本书里,科幻世界近在眼前,对外星人、异次元、地球存在的真实性尽情畅想;有千奇百怪的死亡方式,让你直面高智商变态、身边的忽悠大师;爱情总在面对各种匪夷所思的挑战,跨次元、跨种族,甚至没有身体;生活中的每个东西都在戏弄你,物品会说话,家具会穿越,甚至你的感官都在欺骗你……
知识是枯燥的,故事是有趣的。把知识巧妙地融进有趣的故事,读故事时习得许多知识,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文心》就是这一成功方法的典范。夏丏尊、叶圣陶二位先生凭多年教学经验,用《文心》里的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平易近人,寓教于乐,多年来受到无尽读者的赞誉。本次《文心》再版,加入吴浩然先生民国风插图,形象再现民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代读者不仅能借《文心》轻松愉快地学习读与写的知识,且能“身临其境”地了解民国。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不可不读的好书。
《好读书而求甚解》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部讲述如何阅读的作品;全名《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好读书而求甚解》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难点;读书的方法以及读物的选择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书中观点精妙独到;实用有效;是提升阅读技巧;改善低效阅读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落花水面皆文章》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本教人如何写作的书,全名《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落花水面皆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写作是什么、怎样寻找写作的材料、怎样写作、怎样修改文章、怎样评判文章的好坏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写作要法,并仔细解答了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之处。书中既有干货满满的写作技巧,又有精辟入里的文章道理。这是一本大师经典,不容错过。
安静的冰岛,喧嚣的印度;连通世界尽头的66号公路,从电影中走出的爱丁堡;午夜帕劳的海水以及清晨的一杯咖啡。阿Sam用25篇安静的文字,探讨孤独远行的无限可能。“我在这个世界中慢慢行走,我看见有些人孤独得很明显。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也是对青年们有关美学方面问题的一个回复。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做了详尽的阐释,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本书一经出版,很受读者欢迎,值得认真阅读与领会。
余华将这部《文学或者音乐》称作他的个人阅读之书,和声之书。所收录的28篇文章,记录了余华三十年的个人阅听史,他对经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潜,一遍遍重读与回响,都被浓缩在330页的字里行间。在这里,他以“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反复叩问,引领我们走近博尔赫斯、福克纳、卡夫卡 、契诃夫、马尔克斯、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师,条分缕析他们的叙事技巧,抵达他们创作中的秘密所在,而这些经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阅读和解读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无论共鸣也好,反驳也好,这些缤纷时刻的来临,都激荡出阅读和原典之间的应力。打开书,一趟文学与音乐经典的启蒙之旅由此启程。
2016年5月11-5月16日,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首届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研讨会”,探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音乐院校的思政课如何抓紧机遇,进行创新型的学科改革以及展开音乐学院之间的教学科研合作。为了巩固研讨会的成果,由“思政课内涵建设专项经费”资助出版会议论文集《乐﹒思:首届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将中国古代艳情小说放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小说史中,叙述其源头、发展、成熟、衰落过程,研究其发展规律,以及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规律和代表作品,分析其形成凶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文学发展本身的,等等,重点评判它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及其负面影响。
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继《故事》之后,时隔二十年再一次深度创作。横跨四个领域,为影视、戏剧、小说的对白编写甚至日常生活的对话解读搭建出新的理论高度。在这本书里,对白的完整定义扩展至“对别人说”、“对自己说”、“对读者和观众说”三个维度,其戏剧性和叙事性的两种类型也在不同故事媒介的分析中得到了清晰的特质呈现。通过揭露“对白是带着特定目的的言语行动”,麦基进一步指出常见的对白谬误,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出精心设计的对白如何构建人物、引爆冲突、推动场景和实现故事设计。就像一幅藏宝地图,《对白》将带领你在影视、戏剧、文学的领域进行深度探索,仿佛戴上一副3D的透视眼镜,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故事架构能力。
从认识作曲家开始,通过诙谐的文字和漫画,作者带领我们逐步认识古典音乐的关键词,以及古典音乐业界各种出乎意料、难以想象的人物和风貌——听起来充满音乐艺术气质、高不可攀其实无固定收入、不被一般社会认同的作曲家。演奏会上看似虎虎生威实际只是尴尬地夹在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间的指挥家;世上最莫名其妙的职业之一、靠嘴吃饭但不知所云且不负责任的乐评家……本书有助于打破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见识真正的古典音乐这一行。
本书是一部关于D.H.劳伦斯的非学术著作。它既像传记又不是传记,既像小说又不是小说,既像游记又不是游记,既像回忆录又不是回忆录:一种融合,或者说,超越了所有特定文体的后现代文体,一种反文体的文体。所以,虽然作者一再声称要写一部“研究劳伦斯的严肃学术著作”,但最终却写成了一部既不严肃也不学术,而且让人从头笑到尾的黑色喜剧。它仍然是关于劳伦斯的,不过更准确地说,是关于“想写一部关于劳伦斯的书却没有写成的书”。尽管如此,作者还是他那自由自在的新文体,用如香料股遍洒在文本中的对劳伦斯作品的摘录、描述和评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独特的D.H.劳伦斯。我们从中得到的不是一个伟大作家干瘪的木乃伊,而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一阵裹挟着劳伦斯灵魂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