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孔厥、袁静合著《新儿女英雄传》后,由孔厥独立撰写的小说续集。牛大水与杨小梅这对革命爱侣,面对国民党反动势力对解放区的进犯,勇敢地接受组织安排的任务,化名为牛刚和杨英,兵分两路前往十分区。牛刚勇敢地打入国民党反动派的内部,在地下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向外输送情报,并伺机策反国民党军官;杨英则联合黑老蔡带领的地方武装力量,重新夺回被侵占的“解放区”,在解放区开展如火如荼的反奸清算与土地革命运动,并对党内部出现的错误倾向进行及时的拨正。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之下,胜利的号角即将在晋中区上空吹响。
《敌后武工队》讲述了1942年,由冈村宁次指挥的八万日寇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我方军民损失惨重,不得已将抗日工作转入地下。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冀中军区九分区抽调人员,组成了一支精干的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后开辟工作,打击敌人。在一次次的正面遭遇和交火中,武工队击毁了敌人的炮楼、据点,破坏了敌人砍树、缴麦的计划……群众对武工队的信任和对党的支持热情日渐高涨,抗日思想深入民心;在叛徒的背叛、日伪军千方百计的围剿下,武工队与根据地民众通力合作,消灭了日伪顽劣,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随着日军正式宣布投降,判决汉奸、日军头目的公审大会也昭告了最后的胜利……
本书是石钟山的中篇小说合集,收录了《父亲进城》《父母大人》等9部军旅题材小说。故事的主人公石光荣雷厉风行,在邂逅爱情的同时,他也面临着战事与家庭、工作与恩情等的抉择……这些特殊年代的真实故事,再现了革命军人和知识分子的相识与融合,尤其老一辈革命者对戎马岁月军旅生涯的怀念与自豪,对革命信仰始终执着。石钟山浓墨重彩地描画了和平年代的军人日常生活的一面,展现其性格里的平凡与真实,使军人的形象更加丰满。
本书描写了经济发达市平阳十几天内发生的壮丽感人故事,把姜超林、高长河等为代表的高层领导,田立业、何卓孝等中层干部,田立婷、李堡垒等社会底层的普通群众三个层面的人物的思索和奋斗、奉献和牺牲、感情和命运,纠葛交织成一幅迎接新世纪的改革交响曲。无论是早期创作新的历史小说,还是转型创作新的政治小说,周梅森的作品中都有强烈的政治情怀、现实情怀、人民情怀。他有与生俱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也有渗入骨血的对底层民生切肤的同情与关爱。他以他的良知和责任,以他的文学之笔反映这个社会的现实,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敏锐。
散文大家刘白羽一生写出了大量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本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合集,共分四辑(关山千重,风景里有家、人生无非,欢声和泪盈、驰骋想象,向着光亮那方、远方,与异文明相恋)。包含《巍巍太行山》《长江三日》《昆仑山的太阳》《白蝴蝶之恋》等作者不同创作时期的经典代表作。这些散文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均充满强烈的激情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对人生、社会的思考方面,也表现出深切、独特的个人风格。刘白羽是现当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具有高度的审美,对散文情有独衷,他文笔优美,立意独到,写出了散文之大美,既有时代性又有艺术性。
本书是作家王愿坚的经典作品集,收录了作者描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的一系列作品,其中《党费》是他的经典名作。作品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自由英勇奋斗,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歌颂了他们在艰苦的年月里仍然保持的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
诗集《天山牧歌》作为新中国描写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的赞歌,不仅在边疆风景、民风民俗、诗歌语言等方面优美清扬,在主题方面也独领风骚。《天山牧歌》选辑了诗人从1951年至1955年的主要诗作。有四个组诗,九首牧歌和一首叙事诗。最出名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爱情诗。反映了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解放后的生活新貌,表现了兄弟民族青年男女对祖国的忠诚、投入创造新生活的热望、纯洁坚贞与劳动紧密结合的爱情。诗作柔和、轻快,大都以对生活画面的描述来抒发热烈的情感,是一部当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反映兄弟民族现实生活的优秀诗作。
《雷锋日记》汇集了雷锋二十二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文字,包括日记、诗歌、小说、讲话、书信、散文等,全面、真实地展现了一个鲜活可爱的雷锋。读者能够通过此书了解雷锋的人生经历,汲取朴素的雷锋精神。本书史料考究,内容翔实,文中许多珍贵资料来自于中国雷锋研究会、抚顺雷锋纪念馆、湖南雷锋纪念馆、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地,是专门为读者精心挑选收录的。
本书是石评梅的作品选集。《匹马嘶风录》是表现“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它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在革命与爱情的抉择上选择了革命,离开心爱恋人的故事,同时揭示了女主人公何雪樵微妙复杂的心灵世界。收到牺牲在“断头台畔”爱人的死信,首先使何雪樵痛绝如“匹马嘶风”,在情感世界的狂奔中竟将手枪对准自己的脑门,革命的残酷考验于她,是蓦然清醒后独自在四无人烟的深夜荒野痛哭,以后便永不再流泪。小说非常诗性化地表达革命信念与生命激情之张扬,把一个女性之于革命的成长故事写到极致之情里,在同类题材中颇具特色。
《风雨桐江》描写的是一九三五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东南沿海地区侨乡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敌人展开惊心动魄斗争的故事。小说规模宏大,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塑造了几十个有血有肉并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堪称“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文学作品”。小说描写了南方城市与农村的广阔生活图景,并在此基础上,花开两枝,城市斗争与农村斗争双线并进,既有中央军、地方反动武装、乡团土匪的互相利用残杀,又有人民笑对刀从,一心向党;既有正义真理、忠贞善良,又有苦难血污,真实呈现出当时闽南人民可歌可泣的斗争风云。
本书是一部作品集,主要集合了左翼作家叶紫的多篇小说及两篇散文,集中反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洞庭湖畔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境况及农民内心涌动的斗争思潮。作者用开阔的视野、细腻的笔触、错综复杂的叙事线索、有条不紊的缜密逻辑,为读者精心构造了一篇篇佳作,再现了曾经在天灾人祸摧残下洞庭湖农村的社会面影,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接承了较强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亦可体察到叶紫的文艺见解是富于革命性和战斗性的,且富有乡土化的艺术特色。
本书是熊佛西创作的戏剧选集,收录了《上海滩的春天》《一片爱国心》等剧本。《上海滩的春天》讲述了民族资本家王子明,在解放前夕犹豫是否要离开上海,赴台或赴港,最终在对上海和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的不舍,以及子女的劝说下留在了上海;解放后他在政府扶持下,克服困难、发展生产使工厂获得了新生,但仍对社会主义改造有顾虑、有抵触,后通过儿子参军和“五反”运动受到教育,主动申请公私合营,投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觉醒故事。
本书是周洁夫的经典长篇小说,描写了东北人民解放军在参加了解放东北、华北的战斗后向华南进军的战斗历程,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浴血奋战,先后多次打退了敌人的大规模进犯,取得了解放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伟大胜利,为实现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者以恢宏的笔触再现了解放战争中光辉灿烂的一页,展现了人民解放军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书中塑造的丁力胜、叶逢春、夏午阳、沈光禄等革命战士,形象生动,他们身上闪耀的革命精神始终熠熠生辉,激发现代人的爱国热情。
本书讲述了《辛丑条约》签订前后四川一隅发生的故事。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故事,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天回镇“市民阶层”的群体画像,与此同时,通过罗歪嘴、顾天成二人争夺蔡大嫂,最后顾胜罗败,实即反映殖民势力击败封建势力。小说以此为主线,对当时地方的民俗风情、市民阶层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充分展现了一潭死水似的现实黑暗面;欧美物质文明侵入后,当地两股势力的相互激荡和消长,在“死水”上激起“微澜”,点染出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清政府对外屈辱投降的历史气氛。
本书是现代作家王统照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现实主义新发展的标志性著作。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后期军阀统治下的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自耕农奚大有带领一家人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苦苦挣扎而无法改变现状的故事。作品围绕奚大有及其亲友不同的人物命运进行展开,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与斗争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一幅凄厉阴郁与愤怒悲壮交融的农村经济社会图景,营造了一种山雨欲来的气氛,暗示着风雨飘摇的情势下,思潮涌动的农民必将奋起抗争,农村必将爆发革命。
九五三年十月,老舍随同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去到朝鲜。《无名高地有了名》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老秃山”战斗的过程,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伟大的祖国军人保卫祖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斗的光辉历程。通过对这场战斗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艰难困苦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以及热爱和平、拥护正义的崇高风尚,同时也歌颂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感情。
本书以厦联社的活动为线索,以厦门大劫狱为终结,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革命形势,和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与政治风貌,成功地刻画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20世纪30年代的海岛小城厦门,一群热血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厦联社”,开展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宣传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何剑平、吴坚等先后被捕入狱。为了营救狱中的同志,李悦和丁秀苇领导的党团员在好汉吴七以及打入敌人内部的国民党管狱长老姚等人的帮助下,里应外合,举行暴动,一举攻破了敌人的监狱,与大部队胜利会师。小说塑造了李悦、何剑平、丁秀苇、吴七等一群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
在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共产党员、矿工张进德和出身地主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相继回到故乡,他们把新思想带给农民,在农村撒下反抗的火种,在沉睡的田野上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暴。作品以大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尖锐剧烈的阶级斗争为背景,首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热情地表现农民的觉醒、再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过程,并预示着革命风暴之后的胜利前景。作家站在时代的至高点上,以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中国革命事实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革命必须走井冈山道路!
本书收录了绍兴书法大家沈定庵先生数十年来所撰写的随笔小文九十余篇,内容包含其个人生平自述和回忆,以及其在书法艺术创作的经历、心得感悟。此外还有作者回忆其在书艺界的交往轶事、名家掌故趣闻等。
本书是陈建华教授所著怀人散文集,共收录散文11篇,怀念作者已逝的师友刘季高、贾植芳、章培恒、张晖、纪弦、韩南、朱育琳、赵景深、魏斐德、周策纵、王靖宇、沟口雄三、金庸等学术界、文化界名家。散文内容多为记叙作者与所怀名家的相识过程,兼及各位名家的学术成就和文学理念对作者学术生涯所产生的深厚影响。书名取自陈寅恪的“风义平生师友间”,“借此对幸能亲炙的前辈学者表达崇仰与礼敬,也有意与同道们矢志薪火传承而共勉”。有时人们只能以沉默对抗悼念的编码与仪式;有时候则必须要让政治学从悼念的重新编码中产生出来,以对抗对悼念的另一种压迫。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学者,陈建华在骨子里始终关注的是悲泣的主体和壮士的击筑歌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