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本书便是从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等八位国学大师的角度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获得内心宁静和强大。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传统看法。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最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自传式作品。尼采把自己一生思想精髓的结晶过程写入书中,用大胆、奔放、直接的笔法描述自己,把繁杂晦涩的思想用简洁凝练、生动鲜活的诗化语言表达出来。书中附有译自英文和日文的尼采研究文章,便于读者准确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
佛法即活法,淡定即幸福。车流人海,谁又知道谁的心事;满脸漠然的表情中,谁又理解谁的境遇。我们大喜过望、我们纠结恐惧、我们孤独寂寞……这一切都需要温暖祥和的包容,都需要一颗宁静致远、淡定从容的心来化解。弘一法师用一颗普度众生的佛心赋予你清透的灵悟、豁达的包容、淡定的智慧,带你回归真实的内心!
《西方哲学通史》一书,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中叶西方经典哲学的生平事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培根、洛克、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尼采、叔本华、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等,并对他们影响世界的哲学体系和重要的思想成就做了通俗幽默而清晰的讲解。有哲学家家的故事,又有各种哲学思想观点。让读者在读故事中就能轻松厘清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各种哲学大家的观点,堪为通俗易懂的哲学入门普及读物。
《知行合一:国学大师讲透阳明心学》本书从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等八位国学大师的角度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日本人与阳明学》内容全面丰富,讲述了日本大儒佐藤一斋、楠本端山、楠本硕水;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森鸥外、三岛由纪夫;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稻盛和夫等与阳明学的前世今生。《王阳明详传》本书从多角度、全方位描述了王阳明尝尽了人生的艰辛,超越了得失荣辱之境,洞悉了生死之理,明白了“尽人事,知天命”的奥义,从而总结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本为文臣,却建立了盖世之功,青史留名,永垂千秋,即便历经千秋万代,其事迹依然令人振奋。《王阳明家书》收录有阳明先生写给父亲、太叔、弟弟、儿子、从弟等人的家书,及亲戚间往来的部分诗文。家书中提到了大量王阳明对后辈在人际交往、择友、学习、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建议和诀窍,一代圣贤的经验之谈,将阳明心学的精髓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王阳明家规主张“蒙以养正”,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规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家中子侄的谆谆教诲,充分展现了“良知教育”这一家规核心。《王阳明:如何找回你强大的内心》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阐释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抽象概念与现代观念相结合,直击阳明心学的智慧核心。《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善于用譬、常带讥讽的语言艺术。本书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佛告诉我们,忏悔要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这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是忏悔了。哭是情绪的发泄,哭过以后,心很平静,那是哭累了,别的事情想不起来了。你不要以为在佛(或上帝)前一跪,一哭,忏悔之后,觉得好安祥啊!得到上帝的灵感啊!得到菩萨的加被啊!其实那是累啦,不是佛菩萨的感应。不信再过几个钟头,吃饱了,体力足了,他的脾气又来啦!注意,什么是真忏悔要搞清楚。忏悔之后,内心洗刷干净之后,再来修止、修观、修禅那。《圆觉经》里说:“求胜上心,三种净观。”但是,我们一般人却相反,不求忏悔,就想休止、修观、修禅那,结果越修越乱,止也止不了,静也静不下。先求忏悔,内心纯善,到了善的境界,中国人讲“为善最乐”,心理产生喜悦,生理发起轻妄,再来求定,那就容易了。
本书是胡适先生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系统论述,是其国学经典著作之一。该书对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庄子等人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论说与评判。此外,作者还对各家学派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考证。从孔子的儒家学派到韩非子的法家学派;从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到庄子的“无为而治”理论,胡适先生都做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之一。他以特有的诗性语言对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剖析,对基督教的历史渊源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诠释信仰的真谛。书中附有译自英文和日文的尼采研究文章,便于读者准确地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是了解尼采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重要作品。
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一个结论,我却对这种结论加以抵制,尽管看似司空见惯,但是我却不愿意相信这个结果:大多数的人缺乏理智的良知。思想家的著作和文章千差万别;有的人在书中集中了光明,这光明是他们从自己清醒的认识中得来的。而另外一些人的书里则充满了黑暗,那是黎明前在他心灵中形成的灰与黑的复制品。客观存在的先驱者。不论作者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世人,总会发现那些千差万别的个人都心怀一个使命,即做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益的事。然而,这种使命感仅仅来自于人们身上存在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冷漠而又不可征服的行为的本能,而不是出自对人类的博爱。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用一种短浅的目光将周围的人严格地进行区分,考虑他们对自己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善的,还是恶的。不过,在对整个群体进行一个估计和长时间的思考之后,他们便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最终,他们只好放弃了这种想法。并且,从保存本质的角度来看,最有害的人也许往往也是最有益的人,因为他不仅将自身的本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还用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效应,保存了他人的本能。如果人类失去了本能的欲望, 那么大概早已和衰亡和毁灭了。
《新原道:中国哲学之精神》是冯友兰的经典著作,是一本中国文化的普及读物,通过考察中国古代各个思想流派,点明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不仅是的哲学智慧,也是极高的人生境界,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找寻中国哲学的独特精神内涵。全书贯穿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认识,阐述了新理学哲学体系在中国哲学中继往开来的地位,可以从中品味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本书是作者2006年在西南政法大学给研究生举办的五次系列讲演的录音整理稿,尽可能地保留口头讲演的现场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非哲学专业的听众描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尤其着重于各个哲学家思想内在的及与其他哲学家相互的逻辑关联。本书的特点是简洁、清晰,以短的篇幅完整地呈现出这一段哲学史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既便于记忆,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哲学思想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水平,是广大西方哲学爱好者和研究生备考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用最简白、最纯净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明媚的生命图景,教人去一分浮躁,多一分宁静,虽然身在世俗却能不染一丝一毫的世俗尘嚣。教人了悟人生之时,还指引人寻觅到一条通达心灵深处的修行小径,让那些无法从世俗生活抽身的人,放下执著,沐浴清凉,舍得痴望,修达静心。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北大哲学课》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东方之感性,西方之理性,相互碰撞交融,这便形成了人生的原貌。在哲学中发现生命,释放心灵的压力,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
作为百科全书派哲学家的代表,狄德罗从自然到人文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引起人们困惑的哲学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见解。他的博学让他在谈论上帝时带了一种轻松而澄明的气质,虽能引起人的会心一笑但却不会让真正的信仰者产生不敬;同时,因为对自然科学的深厚造诣,他给出的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行且十分可靠;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用非凡的文采将他的哲学思想展示出来。本书收录了他的《哲学思想录》《对自然的解释》《关于物质和运动的哲学原理》《拉摩的侄儿》《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的谈话》。
全书围绕“爱”与“生”两方面,阐述人生中的真理与矛盾。叔本华在书中对人生存在的很多现象提出异议,对两性关系也持悲观看法,但他所说的也都存在于现实之中。在当今社会,对于越来越缺少幸福感的人们来说,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指南针,指引读者审视自身,帮助读者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
风格是心灵的表现。心灵比身体更可信。哲学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柏拉图曾经这样 说过,你应该记住这句话。虽然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 的存在。自杀是一种怯懦行为。我们可以说生命可以看作一种燃烧过程;智慧是 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