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先生研究中国中古史的杰作,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最精辟的论述,博大处浩浩乎无涯际,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而此浩无涯际的宏观之学,全从先生精深独到的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而见大也。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全书以历史为脉络,将从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寻道问路,深入分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解读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鸟瞰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较量,理性瞻望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
关于胜利:成吉思汗说: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毛泽东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任正非说: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这就是胜者思维。即便在最黑暗、最失败、最无望的时刻,他们内心也有一杆胜利的旗帜呼拉拉飘扬。本书为高层智囊金一南以“胜者”为出发点,结合历史大格局,所研究得出最终制胜新理念的文章合集。作者以极其广阔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的气势,生动客观地阐述了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里面引用了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领导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中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用以大见小的事例,可以帮助领导位置的人掌握更好的危机处理方式以及提升管理能力。
本书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卢梭在书中主要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的关系、主权及其权利、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等,此外还讨论了几种社会组织的组成形式及其优缺点。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描摹了他理想中的国家的样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应是自由协议的产物。
《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它也是一本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托克维尔在这部著作里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他对平等与自由的关系的观。他还在这部著作里做出了一些极为著名而且后来果真应验的预测。这些预测的一次次应验,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其实,无论是精彩的叙述还是深刻的思辨,都使《论美国的民主》成为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因为每一次阅读都能够给读者以新的感悟。
本书从地缘、经济、国家安全政策、外交等各个层面论述了东亚地缘政治、中东乱局、币缘战争、金融危机和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等当前世界性热点话题。书中几乎细数了近代的所有世界战争、局部战争甚至国家内部冲突,并将每次战争各方的利益关系和结果赤裸裸地暴露出来。那些在国内政治刊物上不太会看到的、当时不能说、后来不想说的各国外交摩擦与台面下的事,首次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在深入浅出的说理中找到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历史规律!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常识》,本书内容确实如书名所言,全是常识,但这些常识是就今天而言的。在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之后的1776年1月,这本书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作用是今人所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它就是促使美国从不列颠帝国中独立出来的出版物,本书的出版深刻揭露了英国的黑暗与压迫本质,使得很多人最终下定决心与英国决裂,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谋求独立的士气。
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在韩国建立萨德反导……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通过新闻报道或媒体评论来寻找答案,显然太过肤浅片面。只有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从地缘、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纬度、多平台、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比如,英国为什么既不想欧盟各国太团结、又不想他们太分裂?俄罗斯和土耳其纷争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利益纠葛?美韩每次军演为什么要选在朝鲜农忙季节……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从地缘政治、金融经济、军事战略等角度出发,分别讲述了俄罗斯、土耳其、澳大利亚、日本、朝鲜、蒙古等国错综复杂的历史矛盾、领土争端、政治博弈等。全书用事实和数字说话,以全球金融、时政热点为背景,包括了叙利亚内战中的俄土争端、美国发起的“货币战争”、朝鲜半岛核危机、克里米亚脱乌入俄等焦点新闻背后的大国博弈,也涉及了中国自建航母的战略意义。详尽的资料,鲜明的观点,将大国博弈的阴谋和真相赤裸裸地展现给读者,让我们在深入浅出的说理中明白了影响世界格局变迁的历史规律。
《中国官制史》是明清史专家柏桦数十年来研究政治制度史之心得,从宏观、动态、大历史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介绍了行政职官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其中导论、王权与皇权、中枢机构、地方官制、胥史和幕僚诸章尤为精彩。由“中国官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和皇权制度”“中枢辅佐机构”“中央政务机构和主要职官”“司法和监察制度”“军事制度”“财政制度”“地方官制”“文教卫生等机构”“胥吏、幕僚和家人”“职官管理制度”等章节组成。
本书是历史上第一本系统分析、解读民主制度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容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主要是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并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
《政治正义论》对人性作了剔骨见髓的剖析。戈德温认为,人的本性绝非自恋、自私,而是追求正义,崇尚美德。著名诗人济慈曾研读过此书,因而其哲学、道德理念及其政治主张对济慈有深刻的影响。《政治正义论》集中反映了戈德温的政治哲学观点,并奠定了其哲学无政府主义创始人的地位。本书一开始回顾了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戈德温反驳了那种认为道德和政治现象只是思潮、民族特点或奢侈品作用的观点。他认为政府类型对人们的经历有着重要的影响。
该书按照时间顺序,客观而翔实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包括历次会议的宗旨、内容、与会重要人物以及会议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等。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通过会议这种方式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从而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虽然由于缺乏经验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在前进的路上经历了波折,但是都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会议的专著,也是一部带有工具书性质的著作。阅读此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党史、国史,了解近代中国多灾多难的过去,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倍加努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当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发展的主流,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现当代中国理论和学术的“道统”。本书主要研究思路为:以学术史、思想史和理论史为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所折射的现当代中国在由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进程,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参与世界史的形成,以及主导现当代中国史的过程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传统与现代(古今)、中国与西方(中西)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交流、碰撞、矛盾、冲突和融合的历史;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这一恢弘的历史事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表达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表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它对古今中西问题、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等一系列时代主题的历史解答。
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在韩国建立萨德反导……所有这些问题,如果只通过新闻报道或媒体评论来寻找答案,显然太过肤浅片面。只有结合地理、历史等知识,从地缘、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多纬度、多平台、多角度的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看清问题的本质。比如,英国为什么既不想欧盟各国太团结、又不想他们太分裂?俄罗斯和土耳其纷争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利益纠葛?美韩每次军演为什么要选在朝鲜农忙季节……其实,这些问题的背后都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方案》着眼于中国的国际担当和外交战略,审视西方发展道路的弊端,提供中国解决世界政治经济问题的方案,展示大国责任、贡献中国智慧,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理念》突出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明确发展理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中国及世界发展格局的变化,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和世界意义。《中国战略》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着重研究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明确“战略定位”“战略方针”“战略部署”“战略对策”“战略选择”等内容,论证中国战略的理论依据。《中国智慧》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红色文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为考察对象,从深沉的中国价值的角度,思考中国道路在文化和价值观领域里的基本问题,该部分是丛书在思想高度和价值层面上的展示。《中国自信》从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发展历史的角度,从当代改革开放取得的实践成果出发,论证中国道路的正确性,提出中国道路自信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包容性、贯穿始终的人民性及面向世界的目标取向四个方面切入,突出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这28个有助于改变世界的伟大观念,美国的国父们几乎没有发明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他们发现了它们。这些观念并不是一次性汇聚在一起的,自詹姆斯敦之后,人们用了180年的时间,才把这些伟大的想法汇聚在一起,所以,才有了真正持久的—自由的诞生。本书作者深谙美国国父们的言行,洞察政治和英美宪法的本源。他将美国的立国根基与西方的历史与文明相关联,尤其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法律与自由传统对美国宪法的影响。本书考察的是美国宪政何以形成的历史,同时也帮其他地方的人们思考各自宪政路径提供有力参考。他们设计了一艘即使在狂怒的风暴中也经得起颠簸的船。
本书以第一人称亲历亲为者的视角和体会,真实、生动、全面地总结了一位央企党委书记30年来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积累的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富有哲理和说服力地阐述和回答了“今天怎样做党委书记”这一现实意义很强的时代课题。
谁是特朗普?这个信口开河、制造分歧、身居“体制外”的美国总统参选人,为何突然之间就在共和党总统初选中成为了领跑者?他的拥趸只是些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较低的美国蓝领白人吗?这个人真的当选了美国总统,会给美国社会以及国际政局带来什么影响?谁有能力阻挡他的脚步、击破他的总统梦?如果您有这些疑问,希望FT中文网为您精选出的这组文章能够给出您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