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先生研究中国中古史的杰作,对有唐一代政治史作了最精辟的论述,博大处浩浩乎无涯际,综观全史,上溯西晋、南北朝与隋世,下讫唐以后之变化。而此浩无涯际的宏观之学,全从先生精深独到的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而见大也。
金一南将军全新著作,以广阔全面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激昂的气势,向读者生动客观地阐述了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的辉煌道路。全书以历史为脉络,将从甲午中日战争至21世纪世界新格局形成之间的历史事件为研究材料,寻道问路,深入分析近现代初期破碎山河中的世道人心、岐路惶恐间的挣扎徘徊,解读阐释共产党人的伟大历史自觉、抗战胜利的能量密码,鸟瞰钩沉中国崛起征途中的较量,理性瞻望改革强军的挑战与机遇、世界格局的未来走向。
关于胜利:成吉思汗说:越不可越之山,则登其巅;渡不可渡之河,则达彼岸。毛泽东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任正非说:除了胜利,我们已经无路可走。这就是胜者思维。即便在最黑暗、最失败、最无望的时刻,他们内心也有一杆胜利的旗帜呼拉拉飘扬。本书为高层智囊金一南以“胜者”为出发点,结合历史大格局,所研究得出最终制胜新理念的文章合集。作者以极其广阔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的气势,生动客观地阐述了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里面引用了中国以及全球其他领导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不同事件中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用以大见小的事例,可以帮助领导位置的人掌握更好的危机处理方式以及提升管理能力。
本书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卢梭在书中主要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的关系、主权及其权利、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等,此外还讨论了几种社会组织的组成形式及其优缺点。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描摹了他理想中的国家的样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应是自由协议的产物。
历史、地理与政治之间有着错综复杂而又密不可分的关系,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条主要线索,也一直吸引着人们加以关注和思考。在20世纪初政治地理学研究兴起的背景下,作者通过引入“地理条件”“能量”“ 支配作用”等概念,以系统的解释框架梳理了世界历史的脉络。全书从地理及其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视角,阐释了各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不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强调诸如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其对人口与族群、迁徙与殖民、战争与政治、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条件与历史进程交织与互动的宏大视野之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别有洞见的人类文明发展史。
《常识》,本书内容确实如书名所言,全是常识,但这些常识是就今天而言的。在莱克星顿的枪声打响之后的1776年1月,这本书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作用是今人所不可想象的,可以说它就是促使美国从不列颠帝国中独立出来的出版物,本书的出版深刻揭露了英国的黑暗与压迫本质,使得很多人最终下定决心与英国决裂,极大地鼓舞了人们谋求独立的士气。
本书是历史上第一本系统分析、解读民主制度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容包括美国的地理环境、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主要是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并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当代中国历史和思想发展的主流,是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现当代中国理论和学术的“道统”。本书主要研究思路为:以学术史、思想史和理论史为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所折射的现当代中国在由民族史走向世界史的进程,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参与世界史的形成,以及主导现当代中国史的过程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传统与现代(古今)、中国与西方(中西)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交流、碰撞、矛盾、冲突和融合的历史;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这一恢弘的历史事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理论表达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中国的理论表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它对古今中西问题、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等一系列时代主题的历史解答。
本书以第一人称亲历亲为者的视角和体会,真实、生动、全面地总结了一位央企党委书记30年来的所思所想所悟和所积累的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富有哲理和说服力地阐述和回答了“今天怎样做党委书记”这一现实意义很强的时代课题。
谁是特朗普?这个信口开河、制造分歧、身居“体制外”的美国总统参选人,为何突然之间就在共和党总统初选中成为了领跑者?他的拥趸只是些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较低的美国蓝领白人吗?这个人真的当选了美国总统,会给美国社会以及国际政局带来什么影响?谁有能力阻挡他的脚步、击破他的总统梦?如果您有这些疑问,希望FT中文网为您精选出的这组文章能够给出您想要的答案。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等方面的思考与论述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总结这一过程,解读其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原则、途径,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克服的主要问题,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继续,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麦肯锡公司和《哈佛商业评论》在1959年共同设立麦肯锡年度奖,奖励那些极具开创性和实用性的管理思想。评审团由商界和学术权威组成,评选出每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最佳文章。2017年获得麦肯锡奖的文章是《被严重低估的基础管理》(2017年11月刊),另外两篇入围文章分别是:《资本过剩年代的战略》(2017年3月刊)和《特朗普时代的全球化战略》(2017年7月刊)。
如果对欧洲而言欧洲一体化是一个艰辛之旅,对美国而言其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也非矢志不渝。面对大西洋对岸这场深刻改变欧洲政治面貌的革命,从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年代的积极支持、尼克松―基辛格时期的相对冷淡,到20世纪80年代对“欧洲堡垒”的担忧,以及冷战后对“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ESDI)的警惕以及欧洲货币联盟(EMU)的疑虑,美国在支持与反对之间摇摆不定。欧盟―美国关系在裂痕与和解之间循环往复,恰如一座“摇晃的钟摆”。
中立智库和保守主义智库是当今美国智库的两大主流。保守主义智库的兴起颇具传奇色彩,尤其是其中的旗舰——传统基金会。相对于国人已经非常熟悉的中立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的实力和影响力毫不逊色,其浓重的政治化色彩看似新鲜,实则沉重。无论是美国的政治体系还是保守主义智库,都已深陷政治化旋涡,政治的清明、智库的理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历时五年,遍访美国一线智库和政府部门,通过大量一手访谈和英文文献的梳理,深入挖掘美国智库与政治思潮、权力转换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试图从智库的维度透析美国社会和政治体系的两大症结——两极化和民粹化。前者导致了五十年来越来越严重的两极对立,后者如今则体现为茶党和特朗普现象的政治运动化,两者共同带来了对保守主义智库的需求,也刺激了保守主义智库日益严重的政治化。
2014年G20峰会上,在明亮的会客厅里默克尔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时,交换了关于欧洲未来的观点。此时乌克兰危机成为全球舆论的焦点和政经人士的议题,是置身冲突之外,还是参与积极斡旋?她清楚地阐明了比灾难性武装冲突更有利恢复欧洲和睦的方法,政治与商业对话将在和平推进欧洲的进程中领先。我们特别梳理德国大选背后的政治与商业脉络,呈现默克尔作为德国总理的雄心与行动,重新解读德国经济、移民、商业监管等方面的成就与隐忧,勾勒出通往欧洲未来的德国路线图。
中国科技史习惯把宋元看做中国传统科学的巅峰时期,但是宋朝却不能算强国,“李约瑟难题”面临这么几个困境:文明领先当以何坐标作为评判标准,科技能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吗?科技可以比较先进与落后是在全世界接受了西方近代科学传统之后的事情,古代科学传统并不一样,该如何比较,宋元真的更先进吗?如果真的更先进,我们也不应该考虑李约瑟的问题“为何西方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而该问“为何明清又衰弱了”、“为何存在不同的科学传统或者范式”。
在通往欧洲未来之路上,创新是德国需要应对的重要挑战,特斯拉凭借创新蚕食汽车企业的传统地盘,同时德国汽车品牌尝试在全球扩张。创新人才争夺已经在柏林打响,房地产也迎来新的热潮。奥迪、宝马、奔驰和保时捷长期主导着全球豪车市场,德国因此拥有一些盈利最丰厚的汽车品牌。但是来自美国的特斯拉给消费者带来的振奋是这些老牌汽车制造商过去几十年来都无法企及的。“创新精神正移步新领域,”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首席执行官哈坎·萨缪尔森(Håkan Samuelsson)说。“决定性因素是人们的思维变化,”Bankhaus Metzler的分析师于尔根·皮佩尔(Jürgen Pieper)表示,“很多人在特斯拉那里看到了德国公司所欠缺的创新精神。”
本选题作者以社会科学普及的形式,试行论证人们要获得这个“好东西”是有条件的,并据理驳斥了当代“中国无民主论”。本书紧扣习总讲话,深怀马克思的民主理念,铭记前人民主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提出了当下社会主义下民主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希望有益于民主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