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坛怪杰安布罗斯·比尔斯,以辞典形式为世间万物正名定义,颠覆你我看待万事万物的根源态度。呈现一条始终在读者意料之外的思维通道,对于人性、人生、社会、哲学等问题进行了无限有趣自由的革新思考,信息量巨大,引爆机械庸常的日常生活的活力和自由。以尖锐之辞,精准刺穿人性中羞于暴露、难以正视的的弱点和阴影:以魔鬼之姿,向流行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机械简单宣战,不断革新和创造;以辛辣思维,开拓词语的智慧空间,消解意义,拥抱无限趣味。颠覆一切固有概念的万物辞典,一部拒绝深刻却始终深刻的智慧精品。
在这部篇幅不大的《中国近代史》中,观点鲜明、立论平实、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大致描绘了近代中国的一个基本走向,近代中国不管面对多少困难与问题,但走向世界,不断拉近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差距,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任何一本学术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过就总体而言,学术史的研究表明这部小书依然为中国近代史研究建构了一个分析框架和话语系统,是近代史科学化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不经意间将近代史学科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西方国家自公元1500年以来的征伐博弈史,其中涵盖了经济、金融、军事、文化等众多方面,能够让你一览西方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数百年来,西方在征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文明进行残酷的压制甚至消灭。一方面,在文明的外衣下,西方对其他文明进行敲骨吸髓式的侵略和剥削;另一方面,西方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制度的创新……相对于其他文明,西方文明优势尽显。然而,发展至今,西方文明出现了种种问题:财富过度的集中、过度的福利化、脱实向虚……时至今日,在世界大变局的进程中,西方依然采用以往的手段,与其他文明进行博弈。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让你知晓西方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带你预见西方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想要把话说好离不开心理学,会说话的人都是心理学大师。《说话心理学》结合大量典型生动的案例,以处世交际、求人办事、生活婚姻、亲子沟通、商务职场等人生的各种场合为例,阐述了说话时运用心理学的益处和效力,揭示了不同场合下有效的说话方法和技巧。同时,书中结合心理学规律,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快速提高说话能力的捷径,帮助读者朋友提升表达力、沟通力、攻心力,让你游刃于社交、事业、生意等场合,征服人心,赢得机遇,成为能说会道、广受欢迎的人。
本书深入洞察了人类经验复杂性的核心话题“偏见与歧视”,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当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学之父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在本书出版之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的,品德有缺陷的个体所持有的恶劣信念,只要大多数善良的好公民与这些“害群之马”划清界限,就可以把偏见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奥尔波特以雄辩的论述和大量来自实证研究的数据证明了,偏见要比人们想象得普遍很多;它是人类认知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必然产物,而想要解决偏见造成的问题,就需要探究和改变其深层根源。奥尔波特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偏见”这一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方方面面:它在个人身上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根源又在哪里;它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它对个体和群体又有着哪些影响,等等。奥尔波特探究了偏见与不同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量之间关系的类型,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如何减少歧视和偏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建议。自1954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以来,《偏见的本质》就一直是这个领域奠基性的权威著作,即使是数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关于偏见的细化研究比起当时已经有了极大的进步,但奥尔波特这本经典著作仍然不减其魅力,始终是所有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案头必读之书。
在本书中,李宗吾对于中国专制制度下虚伪的封建伦理和圣贤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把封建专制统治者身上的仁义道德撕了个干干净净,不但这样,他还把批判的利剑直接指向“尧舜禹汤”等“圣贤”,声称圣人乃是厚黑的最高境界,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已经进入了“无声无臭,无形无色”之境界。无论是从批判的力度还是深度,都足可与鲁迅揭穿礼教吃人本质的《狂人日子》相媲美。
生命起始之时,最初的那颗心除了清净透明什么都没有,可是在红尘俗世中混得久了,这颗心好像什么都沾染上了。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有时候心会越锁越紧,越来越浮躁迷乱找不到方向。《静心》的文字中渗透着弘一法师的风骨和智慧,给浮躁的人们一份安宁,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风云变幻中宠辱不惊;在岁月流逝中心清如水;让人们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大彻大悟、禅定心安。让我们跟随大师的指引,一路找到灵魂的栖息之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吴晗于1963年至1965年间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如著名历史学家汪篯、白寿彝、邓广铭、郑天挺、翁独健、胡厚宣、阴法鲁、何兹全、戴逸等,他们一起整理、编写了这部《中国历史常识》,从北京猿人一直写到北伐战争,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事件、文史常识、典章制度等,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经典读物。
这是一本通过进化心理学理论来印证佛学观点,进而帮助人们发现更真实的自我、收获人生大智慧的哲学类书籍。本书是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多年研究与实践所成,书中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通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求证佛陀当初说的关于人类的5大认知真相:(1)我们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基因的设定就是不满足(苦);(2)快乐和烦恼都是“感觉”(非我);(3)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无我);(4)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空);(5)我们能够从烦恼和苦中解脱出来(冥想)。并教会我们通过正念自控训练冲破大脑错觉,实现与各种感觉的剥离,从而摆脱烦恼与痛苦,变得更智慧,更幸福。
本书既阐述了在谈话中应该掌握和运用的心理法则,又深入地阐述了我们在谈话过程中遇到难题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心理应对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际可行的方法。读者通过本书能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应付自如,轻松对应生活的各种场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这部作品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以散文诗体写就,宣讲“超人的哲学”和“权力意志”,通过主人公查拉图斯特拉阐述出:人类是处于超人和禽兽之间的物种,人类的进步方向是超人;上帝已死,唯有让上帝死才能进化为超人;人类的道德便是超人甘于坠落自己的意志等哲学思想,用诗歌的语言,讲述了尼采对于人生、人类、痛苦、快乐、期待的深刻领悟。这本书是一部哲学书,却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关于“超人”的圣经。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它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民国等各个时代,涵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且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更是条理清晰,见解也极为独到新颖,可以说是吕思勉极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读本。
《性心理学》是性心理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是霭理士选材严格、文采秀丽的煌煌巨著《性心理学研究录》的“普及本”,涉及性心理的各个方面:性生理、性冲动、性偏离、同性恋、婚姻与性生活、爱情等等。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比较详细地了解人的各种复杂的性心理活动。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亲密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爱情和婚姻中,两个人的情绪对彼此的亲密关系质量有着很大影响。大多数的爱情都会经历坎坷,而《亲密关系心理学》中介绍的SMART爱情原则帮我们认识到亲密关系中的5个注意事项,以期让更多的爱情能有个美满的结局。SMART爱情原则包括自我意识、情绪管理、责任心、共情能力和情感舒适区5个原则,并且每个原则都有相应的行动计划,操作清晰简单。通过这5个原则的学习,能更深刻地认识爱的本质。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最有意思的分支,探究的是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本书是变态心理学的入门读物,以形象、贴切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变态心理学知识,引领大家走向这座幽深的心理学殿堂。每一章就像殿堂前面的一级台阶,每上一级台阶,呈现给我们的都是变态心理世界不同的画面。盛唐老师介绍了众多变态心理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读者可以逐一对照,查看自己是否拥有某种变态心理,是轻微还是严重,能否控制在合理限度,是否需要求助心理医生。盛唐老师想告诉读者:别怕,你不是变态!有轻微变态倾向,也很正常,并不可怕!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书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的生活时代加以描述,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并明白作为形而上的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是它们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