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中正仁和的新时代君子,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大全集》结合处世、职场和商界的实例对《中庸》的主题思想进行现代发挥,归纳出简明易行的处世原则,职场规范,以及商界管理原则,以飨广大读者。《中庸大全集》文风清新自然,能方便读者领受《中庸》的奥妙!
《沉思录》写于奥勒留担任罗马帝国皇帝期间,战乱不断、灾难频发的时代环境促使奥勒留经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全书对富贵名利、社会责任、道德修养、存在与死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式思考。字里行间凝聚着智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对于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起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拯救灵魂的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中国哲学史大纲》,共分12篇,以人物为脉络,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先秦哲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写定于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只有上卷)。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多次再版。《中国哲学简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响、值得阅读的中国古代哲学史经典著作。
详细介绍了拙火以及拙火瑜伽的概念和修习的具体过程,从密宗严谨的修法体系,到后世大师总结的简易修法诀窍,适合不同基础的人修习。在编辑手法上,《图解藏密拙火禅修法》采用了全新的图解方式,通过百余幅精美的手绘插画和简洁的图表解读拙火瑜伽的奥秘,让修法变得轻松容易。希望本书不仅能为读者带来强健的体魄、无比的智慧和更加充沛的能量,更能培养出一种和谐、宽容与积极的生活态度。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由庄子和他的弟子后学的著作总汇而成。《庄子》中的思想,最大程度地阐释了《老子》(又称《道德经》)的内涵,并将之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后世以老庄并称,无论在哲学思想上还是在社会政治、个人修养的运用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真正将几千年文化发挥得辉煌灿烂的,不是孔孟的儒家文化,而是以老庄为首的道家文化。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及其辨证的授课方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习录》分三卷,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由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有书信八篇,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鉴于《传习录》语言晦涩,难以理解,本书特附注解和译文,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更能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李叔同说佛》本书主要收集了弘一法师一生开示佛徒的讲稿,和其晚年整理、辑录的处事格言。忠实地体现出弘一法师的佛学思想体系: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他平生重践履,讲谈要言不烦,而其慈悲的心怀则处处溢于言表。本书也要言不烦,而其慈悲的心怀,则溢于言表,堪称最能启悟世人的大德讲演录。
《图解三命通会第2部:吉凶推断》是《四库全书》中的一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庞大的一部百科丛书,由清乾隆皇帝钦定纂修,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历时10年才最终编修完成。该丛书共收录图书3503种,总计约10亿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各种学科门类的重要典籍,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白话图解》丛书精选《四库全书》中收录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适应现代读者阅读需要的编辑方法,经过精心校勘、白话评注、生动图解编撰而成。本丛书既保留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的权威版本,又加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提要;此外,还辑录了大量古代珍贵图版,并精心绘制了便于读者理解的手绘图、表格、图表等,用现代编辑手法大大增强了古代典籍的可读性,让传统经典生动易懂,同时兼具一定的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和收藏价值。
每个人在最初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公婆、为人下属、为人领导时,都如同一个稚嫩的孩童,大家不断碰壁,不断徘徊挣扎,面对机会不知道要如何抉择,面对最亲近的家人不知道要如何相处,面对领导或下属不知道要如何表达自己……种种问题都在一次又一次让我们陷入困境。在《道德经说什么3》里,知名中医专家、中医诊断学博士罗大伦告诉我们:您想要的,最终都会获得,只要您做事以众人之心为己心,想众人所想,感众人所感,您就会得到上天的加持。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死认识,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生死认识是什么呢?自家自创的道教,在吸收了民间和外来佛教两种思想之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死认识,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道教的生命关怀是十分独特的,其根本思想是对生命的极度热爱与追求。道教中恢弘的养生体系,以及对死亡的种种设想,都是为了提醒人们要把握好现在的生命:顺应自然、通过养生以祛病强身;了解死亡,智慧地面对自己的衰老,在平和宁静中充分的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死认识,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生死认识是什么呢?自家自创的道教,在吸收了民间和外来佛教两种思想之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死认识,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道教的生命关怀是十分独特的,其根本思想是对生命的极度热爱与追求。
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书中。
《图解冥想》继承了修心坊系列清丽、闲适的风格,利用图解这一独特的编辑手法,使读者不仅仅是学会一种简单的冥想放松法,更能从中体悟到一种重视生活、重视自我、享受生命的生活态度,让读者随着我们精美的绘图开始一段从容、安逸的精神之旅。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的核心思想,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本书便是从冯友兰、梁漱溟、梁启超、章太炎、吕思勉等八位国学大师的角度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精华,使读者通过“知行合一”的口号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探讨“知行合一”的心学内核。感悟“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涵,从而不断进步,提升自我,砥砺人生。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获得内心宁静和强大。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禅”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禅”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的传统看法。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最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生命这出戏》是一本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人生问题和生活中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自传式作品。尼采把自己一生思想精髓的结晶过程写入书中,用大胆、奔放、直接的笔法描述自己,把繁杂晦涩的思想用简洁凝练、生动鲜活的诗化语言表达出来。书中附有译自英文和日文的尼采研究文章,便于读者准确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
《图解天工开物》是根据《天工开物》的权威古本编译,文字流畅生动,便于现代读者阅读。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而其中157幅珍宝级的古版插图,画面生动,立体感强,本身就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
《圆觉经》顾名思义,就是“圆满的觉悟”,据称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后不久所说,属于佛教顿悟大乘经典。它是说一切众生的真心,犹如光耀璀璨的黄金,本自埋藏,却因为不清净的心所熏染下的无明愚痴习气,而弊病横生、烦恼常在,才呈现为“普通矿石”。如何走出平凡,回归成为“黄金”的圣道,就需要从本经中悟出我们的真心,它是一切清净、觉悟的智慧乃至佛法的发源地,是无尽的金矿——也唯有这里,闪耀着人性的至上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