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济慈的诗篇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济慈代表作有《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夜莺颂》《秋颂》等。;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爱默生,美国诗人、散文家、思想家和演说家。爱默生在19世纪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爱默生一生思想精髓以散文和演说形式表现出来,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之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被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奉为精神导师。;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自然随笔的创始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其思想深受“美国思想之父”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1845年,梭罗在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854),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另有政论《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1849)、《没有原则的生活》(1863),游记《马萨诸塞自然史》、《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一周》、《缅因森林》、《远行》等。;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陆蠡(1908一1942),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学名陆圣泉,原名陆考原,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资质聪颖,童年即通诗文,有“神童”之称。 巴金认为他是一位真诚、勇敢、文如其人的作家。
著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囚绿记》已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3课;以及粤教版选修4第5课,和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课,及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等,曾翻译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法国拉·封丹的《寓言诗》和法国拉马丁的《希腊神话》。
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石评梅(1902年—1928年),中国现代女作家。祖籍山西省阳泉市。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以及她与陆晶清参与编辑的《妇女周刊》《蔷薇周刊》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
她与高君宇是本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他们用生命谱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情悲剧。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王鲁彦、返我。20世纪20年代初,他曾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大受启发,于是,他开始文学创作时便用笔名“鲁彦”,以表达他对鲁迅的仰慕之情。他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家、翻译家。;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一生著作颇丰,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春》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经典常谈》是流传几十年的经典之作。;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诗人,作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深化方案设计者;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格局设计者;三十年代初,与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该学术领域的开拓者;著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清代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等学术论文。
在文学上,著有大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一晚》《莲灯》《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等,另有译著《夜莺与玫瑰》。;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中国的近代著名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近代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其作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梁实秋(1902—1987),原名梁治华,笔名子佳、秋郎等。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
梁实秋学贯中西,一生笔耕不辍,其中散文创作尤为突出,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纪录。不论是调侃柴米油盐,还是描摹风花雪月,抑或探讨琴棋书画,他的文字都清雅简洁,充满幽默和智慧。
代表作主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雅舍忆旧》,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文艺批评专著《浪漫的与古典的》等。;庐隐(1898—1934),福建省闽侯人,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1921年开始小说创作,并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
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使她陷入了巨大的悲哀之中,在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作品中,无不浸透着她的悲思和寂寥。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
婚后夫妻二人一度在东京居住,期间出版有《东京小品》一书。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后因难产死于上海大华医院,终年36岁。;柯勒律治,英国诗人和评论家,他一生是在贫病交困和鸦片成瘾的阴影下度过的,诗歌作品相对较少。尽管存在这些不利因素,柯勒律治还是坚持创作,确立了其在幻想浪漫诗歌方面的主要浪漫派诗人地位。;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01.29—1944.12.30),20世纪的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等作品,19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开创者,非理性主义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无神论者和宿命论者。主要哲学观点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学和美学。
叔本华思想的主要灵感来自于柏拉图和康德,印度哲学对其亦有一定影响。他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不同,没有取消康德的“物自体”概念,而是把它定义为意志,并在这一基础上对整个世界进行了阐述。
通常叔本华被认为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实际上他主张通过艺术、禁欲和道德来克服生命意志所带来的痛苦。并且叔本华反对自杀,他认为自杀是对生命意志的承认与屈服。
叔本华的思想对学术界和文化界影响极为深远,他所开创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不仅影响了瓦格纳、萧伯纳、尼采、托尔斯泰、莫泊桑、维特根斯坦、柏格森、萨特、霍克海默、王国维等不同国家众多的文人和哲学家,甚至连爱因斯坦、薛定谔等科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心理学家也都受其影响。;胡也频(1903年5月-1931年2月),原名胡崇轩,福建福州人;左联五烈士之一,也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早年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后被家人送到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习机器制造。
1924年与女作家丁玲结婚,1928年到上海主编《红与黑》杂志,1929年与沈从文合编《红黑》月刊和《人间》月刊。1930年加入“左联”,被选为执行委员。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逮捕,1931年2月8日在上海龙华被杀害。[收起]
评论0
扫码下载网易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