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以美为标准的宋词精选集。全书收录了更具意境,更适合当下读者阅读的宋词作品,并配以注释,让读者省去甄选的时间,直接阅读到优美有深意的宋词作品。一本书读完中国最美宋词。
《赶集》收有文章15篇,包括:《五九》、《热包子》、《爱的小鬼》、《大悲寺外》、《马裤先生》、《微神》、《抱孙》、《柳家大院》、《铁牛和病鸭》等。此集子展现了老舍的现实主义风格和特有的北京韵味,情节连贯,故事性强,语言精练,通俗明白,笔下人物鲜活。老舍多描写底层市民人物形象系列,以一种深切的,忧虑的,思考的目光来同情关怀底层民众的疾苦,展示了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同时,又有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掺杂在里面。他的作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书是金山区廊下小学校长朱保良所写的从教经历,以及对小学教育教学的思考。全书不仅展示了百年“廊小”的发展历史,也让人们了解到百年“廊小”近二十年来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变革。
《和你一起读卡佛》是唐颖中短篇小说的最新集结,收录《和你一起读卡佛》《你在纽约做什么》《瞬间之旅》等八部小说。这部中短篇小说集延续了唐颖备受赞誉的“双城”主题系列,多为书写上海的儿女在异国他乡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小说的故事也多发生在上海或美国、东南亚国家等地。正是由于人物在异国的流转,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与人沟通的困难,这些都市女性在情感关系上往往更加充满困惑与摇摆,小说呈现出她们身处暧昧的两性关系中时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选择,也表达出作者对女性共同命运与复杂情谊的深入思考。
《尺素风雅:近世文人书札》选录近代以来章太炎、张元济、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38位文化名人的书札,其中部分信札系书首次公开。本书以近世文人的一件函札作为主线,通过解读书信内容,畅谈谈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交游故事以及书法风格。
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乡关何处”,主要是作者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的眷恋,对以往岁月的回眸;第二部分“身为教授”,主要是作者对当下状况的质疑,施之于教育,使得作者叩问大学的灵魂和教授的操守,呼唤悲悯和良知,呼唤文化乡愁;第三部分是“落花之美”,是作者旅日期间的感悟和思考,并对中日文化的异同做了比较;第四部分是“乐在雕虫”,主要写作者对翻译的思考和真知灼见;第五部分是“‘村上文学在中国”,主要介绍了村山春树文学的特色等,其中对于村上春树文本的解读是可以让读者更为直观地了解村上春树的文学。
本书是一部散文集。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记叙农村生活,就农村一些看似非常小的事,如一阵山风、一串屋檐的雨、庭院的阳光、夏夜的星空,尽可能准确的描叙,表现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独特感受;二是记录校园生活。校园是十分有趣的,小小的事情也极有审美趣味,例如校园小河边的杨柳、草地、走廊、树林及学生向上的生活。作者选取富有诗意的角度用精练的文字表达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三是就天地万物作一些断章式的感想,对云、水、雾、山、风乃至小小昆虫都给予人文情感的描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充满在文字之中。细品语言,不难发现了多文字里还闪烁着哲理的光辉。
本书是“蠹鱼文丛”一品种。全书内容正如书名所示,是“闲话文人旧事”,而着眼点在“老派”,涉及前辈学者包括鲁迅、郁达夫、陈寅恪、巴金、闻一多、老舍等。作者谈旧事,有趣却不八卦,分别从“同学少年”“这也是生活”“自尊”三大部分入手,严格按照史料本身来演绎和发挥,故所有史料均注明来源,不编撰和臆想。话旧事,亦发掘新意,特别是以往未曾被学术界关注的文人多元的侧面,忽略的文坛。全书旨在借旧事,为今人提供学习的榜样。
《废墟曾经辉煌》为著名小说家张翎第一本散文作品集,是其二十多年散文创作的总集。共分三辑,第一辑“雪泥鸿爪”,为作者游览成都、古巴等地的见闻记录;第二辑“朝花夕拾”,是作者对童年、成长、故土、亲友的回忆文章;第三辑“书言书语”,主要包括作者的书评和其代表作的创作谈。张翎出生在沿海城市温州,童年生活在瓯江边。后来离开故乡到上海读大学,再后来离开中国漂流到大洋彼岸,对中西文化的异同有了全新的体会……虽然离家乡越来越远,但她在异乡书写故乡,字里行间都有着浓浓的江南风情。
《彼得堡》凭借丰盈的想象和跳跃的意识流描写,再现了1905年俄国革命期间,彼得堡十天里所发生的故事。在宏大的背景下,工厂罢工、游行、暗杀频频上演,平民与贵族、革命党人与奸细密探轮番登场。不按时序构成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意识活动,共同绘织出一幅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末期的多重奏图景。在作者笔下,“彼得堡”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联结着俄国的历史与未来,成为东方和西方“两个敌对世界的交接点”,具有世界规模的象征性。
第一本真正切入研究英国私立教育体系的中文著作,一部关于英国私立学校的研究性报道集。主要提出这样五个问题,多元化、帮助小孩走向社会、体育、批判性思维、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本书主要收录了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生活的文章,包括当时留学热的时代背景、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生活、选择梵文专业的前情后果,并对其倾注近十年的热情和辛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还回顾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人的生活状态,着力描写自己在轰炸和饥饿的交相压迫下坚持完成学业,以及遭遇美好的情愫并怀念德国师友等内容。
《胡适三部曲》包含:胡适人生哲学随笔《忍不住的新努力》、心智成长自传《四十自述》、极简文学史《胡适19堂文学课》。《忍不住的新努力》:文化大师胡适经典随笔集,完整收录34篇传世杰作,完美展现了胡适的人生哲学。全书洋溢着自由温和的乐观气息,有助迷茫中的年轻人走出逆境,获得精神成长,找到真正的自己。《四十自述》:文化大师胡适亲笔自传,娓娓道来童年在家乡安徽、少年到上海求学、青年赴美留学以及海归回国后的成长细节。胡适的人格、学养、信念与成长历程一目了然,读来如同亲历,引人深思。《胡适19堂文学课》:文化大师胡适写给年轻人的极简文学史,他以独特视角讲透中国文学精髓,从先秦两汉讲到魏晋隋唐,通俗易懂的19堂文学课,帮助快速提升人文知识。
写给所有心中有伤,裹足不前的女子,世界上只有过不去的事情,没有过不了的心情。这不是一本解决情感问题的书,也不是苦口良药或心灵鸡汤,它更像是发生了一些故事之后的自然表达。它拒绝说教,它只默默地温暖你,如果此刻的你正因为爱而感到痛苦、迷茫、孤独,请记得,世界和我爱着你。
《保龄球的意识流》是陆源创作的一系列风格相近、富有幻想性质的中短篇小说集。故事多游走于现实和奇幻之间,文笔汪洋恣意而不失幽默。另外,它们通过“瀛波庄园”这一地点或多或少相互关联,一群奇人在这里你追我打,不断碰撞出异样的火花。这些作品展现了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既是作家对自己以往作品风格的更新,也是突破文学传统的尝试。小说内容天马行空,折射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意识活动,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创作集。
《大龙骨》用文学的形式再现了漳源县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风云。大龙骨的命运牵动着老龙岭上赵、王两家几代人的命运;大龙骨的故事折射着漳榆县黑暗与光明、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作品中出现的大小人物多达百余名,其中有对赵凤章、王宝龙、赵凤年、王虎龙、赵凤堂、吴香梨、塌鼻二、张富山、张富川等“文学”人物的精心塑造,也有对与漳源历史有着密切关联的朱德、刘伯承、陈赓、曾绍山、金宪章等“现实”人物的精彩描写。
99个人物,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城市,又被安放在“旅人”“匠人”“候人”“畸人”四个章节里,他们是作者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上千个人物中筛选出来的,并通过多次现场采访、口述实录、微信私聊等方式,感知那些毛细血管一样的细枝末节。这是一个轰隆翻卷的时代,总有一些面孔过目不忘。
本书是一部诗坛圣者的巅峰之作,一首母爱与童真的不朽乐章,一幅梦想现实交织的绚丽画卷。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1903)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它的特殊的隽永的艺术魅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梦觉红楼》以开头,人物,解读三篇共计二十章分析导读《红楼梦》。本书写作特色在于忠实于小说原文,坚持“有说必有据”,每章选取《红楼梦》经典选段;每章设置相关问题,启发读者思考;本书解析仅提供一种思维范式,鼓励读者合理解读和持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