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撕开沉默伤口,是吕莳媛丢给喧嚣社会的一个庞大诘问。一起随机杀人事件,一位思觉失调症患者,牵动出家庭、媒体、教育、法治与精神疾病污名等思辨对话;通过发生在你我周遭的故事,串起事件与人性的多重样貌。加害者、被害者、律师、社工、媒体人员,各有各的残缺,各有各的正义急欲伸张;当种种实时新闻如不痛不痒的擦边球“刷”过生活,当批判轻易脱口而出将人定罪,我们与恶的距离之间,究竟还剩下些什么?
本书集结自李翰祥导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香港《东方日报》连载的同名专栏,内容涵盖其从影三十年的心得杂感,两岸三地影坛的掌故见闻,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五行八作等。全书幽默风趣,文辞生动,细节丰富,金句百出,甫一推出海外华文报纸便竞相转载,深得广大读者喜爱。此次恰逢李翰祥导演诞辰九十周年暨逝世二十周年,经过重新增补、整理,附上难得一见的家庭珍藏照,同时推出精装限量典藏版和平装版,以表纪念。
艺术与商业共赢的常青树,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分享从影六十载的编剧、导演秘密,心路历程及艺术观念全公开;细数片场趣事与生活感悟,带你感受“含泪的笑容”与“幸福的泪水”。日本国宝级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本书中将其几十年从影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编剧、导演的方法技巧,又有充满人性温度的生活细节。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山田洋次以平和而温暖的行文,介绍了自己从影的动机和愿望;论述了素材与剧本的关系;并以《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例,分享现场执导的体会,探讨导演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读者不仅能从中管窥山田洋次是怎样拍电影的,也会收获一份心灵的感动。
本书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想田和弘以创作“观察电影”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本书从其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间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观察电影”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独立电影导演的制作费和著作权等重要话题。想田和弘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坦率诚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认为纪录片是“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这一观念投射到生活中则为“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运气组成的”。导演进入电影行业、与妻子相识、获得创作契机和灵感等经历都有着偶然的色彩,可以说对“偶然”的捕捉和珍视正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如何拍电影》是法国新浪潮著名电影大师克劳德·夏布罗尔畅谈导演经验的一部著作。克劳德·夏布罗尔以他几十年、上百部影片的制作经验,将片场内外的经历、所思所想、窍门娓娓道来。对于电影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新的访谈片段,夏布罗尔在其中更是对其他导演发表了辛辣的看法。
一本用最简要、最实用的文字写成的编剧技巧书,一本从准备编剧到完成剧本的行动指南。本书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但充满实战的技巧,作者从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将编剧有可能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剖析、化解。本书提出在21天里搞定剧本的概念,不限于实际操作的步骤,更旨在通过这一概念鼓励编剧同自己的内心交流,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达到自我认识的深化。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许多颇为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分配和安排写作时间,如何提炼电影的主题,甚至如何改善写作环境等等。作者尤其针对编剧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书是胡金铨导演生前的唯一口述自传,由日本电影学者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与他展开的多次对话整理而成。全书采访形式借鉴了《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沿胡金铨漂泊四海的传奇人生与创作生涯,详解其导演观念与手法,深入追问他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独特见解、对社会万象的诸多思考,为读者还原了一个完整的文人导演全貌,是一本走入胡金铨武侠电影世界的必备读物。
这是一本由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策划编纂的讽刺影评“吐槽大会”,以小词条形式收录人们对类型片陈腐俗套的幽默吐槽。本书包含一千多个毒舌小词条和四篇文章,是三十年来各国观众、影评人甚至影视公司高层人士犀利调侃的结晶。几乎所有好莱坞类型片烂梗和商业操作伎俩都没能逃过本书的“攻击”,惊悚片《本能》《致命诱惑》、动作片“虎胆龙威”系列等更是频频“中枪”——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让电影创作者冷汗直冒、谋求创新,让影迷明辨高下、大呼过瘾。
本书《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是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工作版定稿剧本,根据老舍发表于194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抗战时期重庆“树华”农场主任丁务源虽经营不善,却善于周旋的故事。剧本基本沿袭了小说的叙事结构,保留了老舍语言的凝练与幽默,用更多细节还原了20世纪40年代的人情世故、民国风貌。除了呈现完整剧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从老舍小说到梅峰电影》书中还收录了原著小说、电影主创成员的创作阐述、导演的重磅专访,以及精选的幕后图稿、分镜头表等。读者可结合上述内容揣摩文学经典的改编之道,了解影片的美学选择与创作思路,感受“新文人电影”对文学传统的继承、对现实的关照,全方位见证这部电影的诞生。
本书是王小鲁近年来发表于《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的影评文章精选集。从《庐山恋》《顽主》《流浪北京》,到《算命》《山楂树之恋》《不成问题的问题》,作者以其一贯秉持的美学视野、锋芒毕露的用笔,梳理出一部198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备忘录。“电影意志”是人类意志的表达,而电影仿佛也拥有自己的意志,具有超越电影人向前发展的力量。本书力图展现电影风貌之下的历史因果,引领读者发现潜藏其间的文化脉络。
《瑜老板三分钟京剧小灶》是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带领自己的团体瑜音社倾力打造的一套轻漫画京剧读本。该书用现代、幽默的漫画形式,讲述京剧艺术的方方面面,是一本老少皆宜的京剧科普读本。全书介绍了京剧历史、讲了《朱砂痣》《击鼓骂曹》《赵氏孤儿》等十几个著名剧目的剧情,通过生动地演绎,令人读后捧腹大笑。图书还设置了“京剧小知识白学现场”,讲解京剧中的知识点,既有花旦、老生等行当的介绍,也有西皮、二黄等调性的阐释,并科普了京剧的历史、服饰、专有名词等一系列看剧必备常识,旨在传播国粹京剧之美,让更多人走进京剧,爱上京剧。
本书以过去三十年表现在电影中的当代中国精神历程为基础,以“道德感”、“个人感”、“漂泊感”、“现实感”,指代各个阶段表现在电影中的当代中国“情感结构”的主要类型。就本文的分析而言,贯穿全文的正是当代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政治世界”与“生活世界”辩证博弈,这一关系构成了分析“情感结构”的核心逻辑。
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电影文集。作者从多年来从事电影策展工作的经验出发,精选了一批中国电影资料馆重点展映的华语片进行文本细读,以治史的视野与方法梳理这些影片的美学坐标与文化脉络。同时,讲述展映前后的各种故事,既涉及珍稀拷贝的辗转发现、独具特色的映前导览、重要影人参与活动的幕后趣闻,还回顾了放映结束所留下的社会反响和经验总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电影资料馆的功能定位和策展思路、中国电影史上杰出影片及影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电影的档案保存难题、艺术影院的未来都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并辅以百余幅珍藏图片,与影迷们分享菲林以外、史料之中的大银幕的滋味。
国产电影的票房成功,标志着全球电影业力量均势的转移。面对快速增长、日渐成熟的中国市场,好莱坞希望通过互利共赢的方式加深与中国的关系。中国顶级富豪也都看好电影产业。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曾专程造访好莱坞,以寻求合作机会。他会见了多家电影制片公司的高管。其集团旗下的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了好莱坞大片的投资。“首富”王健林几年前就在积极筹划,利用万达的地产基因打造一个更加庞大的娱乐产业王国,伴随着万达广场遍地开花的万达院线是急先锋。当充满炫酷特效与超豪华明星担纲的大制作不断冲击票房新高时,小而美的低成本电影同样占据一席之地,有时金牌制作人才是驱动电影质量的关键先生。中国电影正在剧本、技术、资金等多元驱动下快速扩张,电影产业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支柱。
每当置身黑暗的影院,感受光影传递的神奇魅力,随着剧情悲伤或欢笑,你可曾意识到电影也是一门闪耀的商业。当今电影产业不断发展,来自故事、技术以及资本等因素的多元驱动。而技术力量对电影世界的冲击,同样不容小视。同时,电影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尝试发现全球与中国电影产业的最新趋势,探索驱动电影发展的多元力量,破解电影公司成功的制胜之道,重新思考电影对人们生活乃至城市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