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内容起自三家分晋,终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写了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起伏跌宕的命运,再现时代背景下吴起、商鞅、孟子、张仪等旷世之才的耀眼人生,带你领略一段惊心动魄的华夏历史。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诙谐、通俗的语言,描述了春秋近三百年间的历史演变。五霸的起落兴衰,诸侯小国的艰难求存,大背景下的百态人生,跃然纸上,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秋画卷。
自从18世纪得到发掘以来,庞贝是如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每年有200多万人参观。然而,从公元前6世纪到今天,它拥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无比诱人的历史,长期吸引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古典学家的关注。本书作者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走上庞贝的街道,她像一位导游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这座在罗马帝国早期被维苏威火山灰冻结在了时空中的城市。从房屋、职业、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娱乐和宗教,由表及里、层次分明地再现了当时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比尔德时刻都在提醒我们注意,“对于那里的古代生活,我们同时既知之甚多又一无所知”;她用她掌握的确凿证据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庞贝,同时也幽默地打破了许多围绕着庞贝生出的幻想和误解,此外还为一些假说打开了新的空间。
作为一个经历了王制、共和制、帝制三种政体并持续存在超过千年的国家,古罗马的历史始终吸引着世人的思考和研究。本书是一位世界一流古典学家凝聚了50多年的工作成果写成的一部全新的罗马史。作者选取罗马的政治枢纽“罗马元老院与人民”(SPQR)为切入点,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罗对垒喀提林的事件开篇,充满热情地向读者讲述了罗马的故事。书中不仅探讨了罗马如何从意大利中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村落成长为疆域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还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作者始终同时从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描述罗马历史的各个阶段。同时,书中还渗透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在作者讨论罗马的军事扩张、民主、移民、宗教冲突、社会流动、公民权和剥削等问题时,我们时时都会看到今日世界的影子,从而明白古罗马对我们为何仍然是重要的。全书框架宏大,却充满了生动的细节,虽然大量采用了考古学、钱币学、铭文学的最新成果,却基本不使用专业术语。作者以平实而幽默的笔触讲了许多故事的“另一面”,挑战了传统观点,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虽然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却生动迷人的罗马。
本书是著名唐史学者王贞平教授关于唐代军事外交的专著。这部著作旁征博引,将“多极”亚洲中唐与突厥、回鹘、朝鲜、南诏、吐蕃等周边政权的“互利”与“相互依存”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娓娓道来,并对唐朝对外关系的中央与地方双重管理体系,以及“德”“义”在对外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做了精辟独到的分析。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宋时代禅风大盛,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对国人的影响深远,甚至影响了世界文明。禅茶的故事又到春茶采摘时。本刊记者追根溯源,寻访禅茶的故事。
雕刻家关心的是那块引起了刨花的木料,而一个学方法论的人如钟与氏,关心的则是引起这些答案碎屑的问题全貌。在现实意义上,明确定义问题是为了知道我们在对付什么;在研究中,则是为了理解社会、文化与历史的纷繁方面,厘清不同线索的意义;而在个人生活里,它只是一种作者本人难以回避的习惯。这个小集子,编辑小庄曾想把它命名为《应该怎样去批评地球人的生活?》,作者自己想叫做《谜一样的地球生活》,PK的最后结果是基友“王大锤”跳出来说,不如《陪你去看英国人落在那地球上》好了,想了想,不过是标题而已,不用打起来,遂采用了第三方意见。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控制东西交通。曾经的大英帝国又一直把她当做“远东堡垒”。世界的近代大事,经常与这座小城有着联系。在作者笔下,这座小城给了一个因小见大、从现代追溯历史的角度。透过这个角度,历史不再是气势磅礴的乱流,也不再是群星闪烁的名人场,而是街角一座教堂、海边一条步道、店里一件刺绣。
中国元素缘何在欧洲王宫中大量出现?如果查阅资料就会发现,原来在17、18世纪的欧洲宫中,曾掀起一阵狂热的中国风。瓷器、丝绸、茶叶等进入欧洲的上流社会,从王室到贵族阶层,人热衷于使用中国商品;中国元素成为品位和地位的标识。“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有欧洲人这样写到。连法国的君主路易十四都对中国风相当推崇。也难怪这股风潮能从宫廷流入民间,竟形成了长达三百年的一次东方影响西方的中国风。这股风潮对西方的影响是有迹可循的。前几个月我去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家博物馆参观,就看到了一种与中国青花瓷类似的代尔夫特蓝瓷。当年中国的青花瓷在荷兰很受欢迎,但价格高昂,荷兰代尔夫特的瓷器厂便开始对其进行仿造,从而形成代尔夫特蓝瓷。这种受中国商品影响的仿制品在其他国家也有。欧洲的手工艺者通过模仿中国器物中的中国元素,还创造出众多中西结合的建筑和工艺品。
茶叶在传入欧洲之始,是被作药用的。人们对这种来自东方的叶片充满好奇,茶叶也一度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当时,大量的中国茶叶由海路和陆路传入欧洲,其中荷兰、英国及法国主要是通过海路输入茶叶,而俄罗斯则主要是通过陆路输入茶叶。随着时间的流转,茶叶贸易不但深刻影响了欧洲的社会经济,饮茶的流行也促使欧洲形成了本土饮茶习俗和以英国为代表的红茶文化。 茶在西方的传播,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碰撞、交流的轨迹。历史上的茶叶之路,也是连通东西方文化的大动脉。除了大家熟知的丝绸之路,本期“特别策划”我们将介绍一条兴起于17世纪,经由蒙古、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商路。这条商路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却因为由赫赫有名的晋商群体发起,属于我国近代化历程的一部分,而青史留名。这条国际商路不仅反映了茶业和晋商群体的兴衰,而且是世界交通史和贸易史上的真实写照。2017年6月21日,这条茶叶之路“申遗”的预备清单文本正式提交国家文物局,等待审核,而它就是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
中国城市化的剧烈变迁,包括北京在内,一刻不曾停歇。常年在第一线用脚丈量变化的王军发现,复杂中国世相的多面,仅靠历史寻踪和文化诘问不能解决疑问。所以,他一边向历史和书本深挖,一边远走海外城市取经,一边观察国家经济、土地与房地产政策的动向。长期关注现实的王军发现,在工业文明的时代,城市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场”,零碎分散的现象背后,是绝对不可能孤立的本质,身边所有的城市矛盾和社会问题最终都源自一个问题:社会该如何组织?
博物馆火了!最近《国家宝藏》的热播,激起民众对博物馆、文物及文物背后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国宝活起来”, 因为国宝承载着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大国气象。一眼上下五千年,唯有国宝能描述这沧海桑田。
宙斯、波塞冬、雅典娜、阿瑞斯、阿波罗……奥林匹斯诸神高坐云端、各怀心思,他们以凡人的命运为棋子,酝酿着一场狂风骤雨的权力博弈。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掳走了希腊美女海伦,希腊大国王阿伽门农终于等来了向特洛伊开战的借口。阿喀琉斯、奥德修斯、埃阿斯……希腊的英雄们纷纷应召来到特洛伊这座宏伟坚固的城池跟前,挥舞火神长矛和美杜莎盾牌,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年的残酷大战,同时上演了一幕幕战争背后的爱欲纠葛和权力游戏。间谍、卧底、游击、情报学、心理战……为了胜利,双方用尽了各种手段,这场诸神主宰、英雄角逐的战争,谁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作者用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西方国家自公元1500年以来的征伐博弈史,其中涵盖了经济、金融、军事、文化等众多方面,能够让你一览西方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数百年来,西方在征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文明进行残酷的压制甚至消灭。一方面,在文明的外衣下,西方对其他文明进行敲骨吸髓式的侵略和剥削;另一方面,西方又极大地促进了技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制度的创新……相对于其他文明,西方文明优势尽显。然而,发展至今,西方文明出现了种种问题:财富过度的集中、过度的福利化、脱实向虚……时至今日,在世界大变局的进程中,西方依然采用以往的手段,与其他文明进行博弈。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让你知晓西方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带你预见西方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诸大名动员数十万兵力,以京都为战场,分东军、西军相互厮杀长达十一年之久,史称“应仁之乱”。战乱过后,贵族与寺院势力式微,室町幕府走向衰亡,社会秩序近乎瓦解,“下克上”之风日盛,地方势力崛起,日本步入战国时代。应仁之乱作为时代转折点,被著名历史学家内藤湖南评价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新锐历史学家吴座勇一以兴福寺两位高僧的日记为基础,结合多种史料与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从将军承嗣问题、管领家畠山氏内斗、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政争入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应仁之乱的起因,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翔实地还原了战乱的经过与参与者之间的合纵连横,总结了战乱的后果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这场催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大乱。
从清朝开始,中国频繁地与西方国家接触碰撞。始自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西方国家通过商贸公司、传教士、外交人员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关于清朝政治经济社会的情报,并将之运用在后来的军事冲突中(如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等),以实现侵略目的。作者以西方媒体百年间的珍贵报道为基础,结合《清实录》《钦定大清会典》等原始中文史料,讲述了清朝与西方列强交往中逐步落于下风、衰落直至溃败的图景。
《维京人的世界》:一本面向大众的历史著作,讲述了8—15世纪维京人的活动历程。本书作者将眼光放在维京人活动过的所有地方,他综合利用文献史料和考古记录,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维京人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演变的轨迹,从文化、经济、军事、政治活动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维京人的世界中的每个角落。《诺曼征服:黑斯廷斯战役与英格兰诺曼王朝的崛起》:诺曼征服可能是英格兰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和文化事件之一。无论是语言、建筑、军事还是法律,英格兰境内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莫里斯以极其细致的笔触告诉读者,英格兰是如何融入欧洲文化传统之中,而这一点又是怎样影响到了英格兰的历史进程的。《滑铁卢:决定欧洲命运的四天》:在滑铁卢战役200周年之际,蒂姆·克莱顿通过广泛引用新近发现的史料,以“小时”为计量单位,精细入微地重新评估了滑铁卢战役这一陈旧的传奇,力图揭示整场战役中大小事件的真实次序,以便正确考量困扰滑铁卢战役的种种争议,同时致力于阐述各方观点,从法国人、德意志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以及英国人的角度描绘了滑铁卢战役的全景图,由此尽可能提供一份由各国军队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公正记述。《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罗马的命运:气候、疾病和帝国的终结》:本书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描述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如何面临和忍受环境的压力,最终依然崩溃的。罗马帝国的例子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和细菌进化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塑造了我们居住的世界。《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本书作者选取公元1400年作为历史的参照点,详细阐明了那个时段的欧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的面貌;之后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切入,提出亲属关系、附属纳贡和资本主义这三种生产方式,始终以生产方式的分合、冲突与重组为核心贯穿全球人类的历史。
南斯拉夫存在于1929-2006年,建立于南欧巴尔干半岛。最初以12个从南斯拉夫存在的塞尔维亚族所建立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两次巴尔干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败土耳其、奥匈帝国及周边几个小国,吞并了原来从属于这两个帝国的各弱小民族聚居地,从而形成了国家。后来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逐步、多次的分裂,最终解体于2006年。全书不仅梳理了南斯拉夫的历史,而且从巴尔干半岛和世界整体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了南斯拉夫的生死存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