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任意两国间的能源合作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客观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能源要素禀赋特征,这是本书实证研究的逻辑出发点;其次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任意两国间能源合作的可能性及合作意愿大小的动态演化路径。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结论充分揭示了加强中俄能源合作的客观必然性。此外,本书还研究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能源合作的影响。
本书以上海城市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开埠、建国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四个各有鲜明特征的历史阶段,在对各期主要作品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公共性功能和公共意义指向,以及各方力量和公众在围绕作品展开的审美交流中传达出来的公共讯息与价值诉求,进一步揭示艺术公共性观念生成、嬗变并不断建构的历史脉络,将公共艺术的研究推进到文艺学、美学等研究的理论核心地带。
以锡箔切入江浙地区礼俗消费,从锡箔背后丰富的故事讲起,涉及思想观念、技术、国际贸易、税收、社会运动,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变革的历史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研。
本书在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2016年委托课题《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而成。本书认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就是基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与全球城市网络的视角,以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人才为主体,以创新创业资源为支撑,以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由创新创业机制牵引,靠创新创业文化和价值观为引领,受到创新创业制度和政策调节的复合系统。本书在分析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面临短板,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生态建设相关建议。
国内外医疗卫生服务财政补偿的历史沿革以及西安实例论证,具体分析研究政府财政补偿投入对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以期对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以上海市一家专门从事禁毒社会工作服务的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运用资源依附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分别从禁毒非营利组织创建的动因、运作环境与资源输入、组织结构与运作、运作的约束与自我调适四大维度,来具体分析禁毒非营利组织在实际运作中之所以会出现性质变异、目标置换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进而揭示“政府购买服务、非营利组织承接服务”这一表象背后所隐藏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结构互嵌与权力介入关系,其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建构政府与社工服务机构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