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这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米娜这个孩子的话,应该有很多说法吧。例如,患有哮喘病的少女,喜欢看书的少女,骑着侏儒河马的少女等等。但是,若想证明米娜与别人都不一样,就必须将她描述成:能够用火柴划出美丽火苗的少女。那个曾经只能骑着妞儿去学校的少女,如今正行进在我所不知道的地方。
长篇报告文学《大国治村》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作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聚焦“三治融合”的创新路径,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浙江省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努力和成功经验。《大国治村》从“浙”里出发,展望全国,兼具文学性、思想性和社会意义。《大国治村》以敏锐的触觉、探索的勇气为锐意改革的农村基层干部塑像,为构建具有创新思维和针对性的乡村治理中国模式提供可借鉴和推广的样本,为基层农村补短板、促增收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活教材。
本书是第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得主王国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全书记录了浙西北群山旮旯里穷得叮当响的湖州安吉县黄杜村,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干部党员带头,通过种植白茶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黄杜村党员致富之后,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主动向四川、贵州、湖南等贫困地区群众捐赠白茶苗帮扶脱贫的典型故事,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肯定。全书反映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下,新时代共产党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为党分忧、先富带后富的崇高精神。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既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又顺应全球绿色治理趋势。图书在介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背景和认识过程的基础上,概述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理念内涵,思考了实现路径,并通过梳理国际社会对该理念的响应和实践案例,深刻把握和认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时代意义和现实要求,增强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张爱玲与胡兰成,一个是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一个是汪伪政府的要员。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正是他们的旷世才情演绎了一曲缠绵悱恻,灵肉纠葛的倾城之恋。本书试图从两个人的人生经历着手,沿着他们相识、爱恋、分手的轨迹,寻觅他们的今生今世,爱恨情仇,全景展现一代才女张爱玲的魅力与哀愁,胡兰成的飞扬与落寞……
是关于某人一生的故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由主人公亲自讲述的故事。他应该被允许用他特有的叙述方式,甚至作为故事的一部分,大量的过于铺张的背诵也是可以接受的。在表面的夸张中,事实依然有迹可循,这个人的品质可能构成了他的健康精神的基础。
党鹏著的《摇摆的青春:“5·12”爱情故事》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展示了以马忠政、黑皮、张力、杜鹃等为代表的、四位刚刚而立之年的年轻人,在经历大地震前后,生活、工作、事业、婚姻的变化。有房奴的无奈、有官场的钩心斗角、有商战的死亡挣扎,更有对爱情的美好追求、对婚姻的经营不善、对人性的大爱与大美的展现。本来生活就像是一首单调的曲子,但是地震的发生让他们学会重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