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袁珂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广义神话”,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初名《中国神话漫谈》,袁珂先生于1989年修订后,改名为《中国神话通论》,分“概论之部”与“分论之部”,合共九十九篇。“概论之部”从《山海经》谈起,分析了上古神话的起源,神话与宗教、仙话、历史、文学等的关系,神话的流变、发展、散亡和整理过程。“分论之部”则具体分析了传世神话故事的不同版本,著名神话角色罕为人知的不同面貌。
《中国文化常识: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微型百科》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中国文化常识2》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本书收集了几百篇流传千年的禅的故事,可谓字字珠玑,篇篇隽永,它们直指人心的智慧,读之如遭当头棒喝,如遇醍醐灌顶。这也是一本带领我们走进生活禅的妙书,在禅宗历史、公案的述说中,作者更强调在浮躁的当代社会,禅的生活智慧对人们心灵的滋养,以及如何以禅的智慧面对生活、生命。是了解禅学的最佳读物,也是净化心灵的灵丹妙药。
良渚文明是中国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良渚古城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良渚古城遗址载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良渚文化被写进中学历史课本。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良渚,并无历史文献记载,是通过考古将无数碎片拼缀而成的。本书将带你听见良渚传来的隐密不可察觉的声音。这是一本记录良渚文明及其考古、申遗历程的大众读物,作者用“考古发掘式的写法”、从城墙、低坝、王陵这三块碎片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王国古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超精微雕刻具有统一精神信仰内含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产;良渚考古80余年的历程:良渚的初始发现、良渚王墓的发现过程、良渚古城的发现、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良渚申遗的历程:良渚申遗文本的产生、良渚申遗评审、见证良渚申遗成功等等。作者马黎是钱江晚报的记者,她在考古现场奔跑了近10年,长期追踪报道良渚考古发现。亲历一线,贴身采访,透物见人。写良渚,写考古,更是写背后的人。她报道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受到专业人员的普遍赞誉。她是考古所的编外人员,她的报道是考古所的“准官微”。她是良渚考古的参与者、旁观者和传播者。她以记者的身份,用戏剧场景式的描写方式,辛勤耕耘,探寻良渚的脉络,一步步还原良渚考古面貌。讲述良渚的古与今。把自己站在考古现场,和考古人员一起,去探索、追问、破案,将站在角落中的所见所感,呈现在大众面前。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十年来写良渚、看良渚的故事和心得,记述了良渚考古一路走来的历程。没有学术著作的严肃冗长,也没有其他普及读物的详实铺陈,是目前良渚相关读物中内容最丰富全面的普及性读物。阅读是了解良渚文化不可替代的方式。本书是一部适度阅读的作品。它具备准确的细节,有灵魂的数字,考古发掘式的层层进入。给读者献上一份精神大餐。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思想、政治、文化资源本自具足,是我们思想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石。把传承传统文化仅理解为“尊孔读经”是片面的和不合时宜的。本书收入了作者在美国期间读国学所积累的心得和感悟。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笺纸是古代文人用于书写的小幅花色纸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之发展,至明代,笺纸追求精致意趣的特点表现到了极致,小小花笺之上,隐含着造纸、绘画、雕版、印刷等各方面的匠心与曲折,可谓融诗书画印于一纸,汇自然人文于一笺。今天,随着通信手段的更迭,笺纸已基本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其所传递的人文情怀和承载的精神意蕴,仍值得我们寻味。关于笺纸,目前留下不少文献记载,例如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明朝屠隆《纸墨笔砚·纸笺》、民国时期赵汝珍的《古玩指南·各代名纸》等。据史树青前辈讲,沈从文先生亦曾撰《金花纸》一文。但这些论述,大多是散论或分论,据笔者所知,关于系统介绍笺纸的专著实不算多。邵文菁的《锦笺记》是专门介绍此的专著。她通过潜心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较为系统的笺纸专著,从造纸的溯源、笺纸的兴盛流传,一直到笺纸的工艺制作、历代笺谱,都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对传世笺谱的前世今生的介绍,让我们再次看到收藏与保护历史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