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跨越了漫长历史隧道的藏传佛教圣迹文化,为我们揭示了宗教观念(方式)与社会文化完美结合的层面。藏传佛教圣迹文化不仅仅代表某些特定的地点、物品,以及如何受到信徒的崇拜,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佛教 文化在藏文化中的沉淀与定型。藏传佛教圣迹文化不仅是横跨藏民族生活与宗教之间的一座桥梁,也是介于藏地史迹与传说之间的一座桥梁,还是沟通藏地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辨认这一文化现象,并明确这一文化系统的具体构成和展开方式,是本书的核心理论价值所在。
论语逐句是一本结合现代社会实际情况,专门针对当代学习论语人群古文基础薄弱,学习经典畏难情绪较重的特点,专门组织编写的讲稿合集。适合于普通人学习,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参考。
本书的内容在于述评我国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智慧说的创立者冯契的哲学思想,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方面的贡献,资料详实、论证严谨、表达顺畅、层次架构安排合理,体例格式也较为规范,是了解并研究冯契哲学的较好读本。
美国宣教士贝德士在南京沦陷,数十万同胞遭到日寇屠戮时,毅然担负起保护难民的工作,不少中国人在他的救援下保全了生命。本书编选自他的书信集、笔记等,是研究中国教会史、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随着成长,我们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看法都会愈加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前人的一些经验教训,我们可能就会少走弯路。在圣经故事中,就蕴藏了诸多前人的教训。本书精选了圣经故事在这一方面的教导,从这些古代经典对个人的劝勉出发,论述了我们在心智成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建议。
大约3500年前,摩西给以色列人颁布了十条诫命作为道德准则;后来,这十条诫命成为了西方的社会道德基础。然而,这十条诫命从内容上看,都是针对大奸大恶之事,似乎与常人无关。那么如今应该怎样看待这些道德准则呢?本书对这些道德律进行了探究,为读者展现了古人的准则背后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立场,并由此与当今的生活相结合,为现代人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参考。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六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世界哲学简史》结合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向我们展现了整个哲学史的全貌,开创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探讨哲学问题的全新广度和深度。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和重要思潮,某些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同样有趣的人物也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本书通过生动的叙述、晓畅的行文,向读者充分展示了哲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使读者受到激发、有所受益,同时获得乐趣。
《印度佛教史》一书是卓越的日本佛教学者平川彰先生论述印度佛教的通史类著作,内容详尽,叙述简洁,广泛综合东西方印度佛教研究成果。其论理分明,剖析层层深入,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印度佛教的历史概貌,令读者耳目一新。本书是“学术性的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为初学者了解印度佛教的完美入门书,亦为广大佛学研习者和爱好人士的必备指南。
本书是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创始人文德尔班的代表作,与广为人知的《哲学史教程》相互配合,构成新康德主义哲学的基本纲领,对哲学入门者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全书以存在(理论)问题和价值问题的区分为基础,以价值的存在与存在的价值之间的关系立论,探讨了本体论、发生论、认识论、伦理学、美学、宗教等各类哲学问题。作者关注重大哲学主题所蕴含的内在力量,以日常生活和科学中的朴素预设为出发点,从哲学史的流变入手,试图解释处理这些问题的各种趋势及其分歧,并将生命中的基本问题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旨在呼唤读者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或许每个成年人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难眠之夜:从思考学习、工作、生活的一件琐事出发,任自己的大脑天马行空,渐渐地开始追问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没有一件事能想明白。即使不主动去想,不知哪一天它们又会潜入脑海,再次引起惆怅。这些“恼人”的思考其实就是哲学。哲学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没有远离过生活的现实问题。这正是本书作者约尔格·贝尔纳迪想要告诉我们的。他为我们在生活与哲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我们尝试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日常的问题,不论是爱情还是友谊,自然还是社会,职业选择还是追求幸福,你都能在本书中看到哲学家对此的思考。这里并没有所谓的答案,只有问题和思考。毕竟生活就是如此,它只会给你提示,但不会告诉你该如何进行下去。幸运的是,生活接受一切答案,但前提是该答案必须是由你自己得出的。让本书给你的大脑一点点刺激,帮助你厘清思路,去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