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涵盖中国·世界、自然·疆域、人物·掌故、思想·智慧、典章·制度、科学·技术、文学·音乐、书法·绘画、图书·博物、体育·健身、风俗·节日、宗教·神话、城市·古迹、文物·考古、建筑·园林、天文·历法、人口·民族、法律·刑罚、军事·兵法、教育·学校、美容·服饰、工艺·物产、工商·赋税、语言·文字、戏剧·影像、中医·中药、姓名·称呼、帝王·将相、饮食·男女、交通·运输方面的内容,包罗万象。
《“三言”“二拍”的世界》是陈永正仅有两种古代小说学术随笔作品之一。“三言”“二拍”是流传颇广的五部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其中,“三言”是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在这本书里,作者不拘一格地谈论“三言”“二拍”的中的故事与人物,作者及作品影响力等,将文学鉴赏与历史考证相结合,解读点评深入浅出,且生动耐读,引导启示读者于细微处一步步探究“三言”“二拍”;既充满奇趣,又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独特文学魅力。是一本雅俗兼顾、能让人轻松读懂的名家鉴赏辞典。
《中国文学简史》,是郑振铎于1932年出版的,原书名《插图版中国文学史》。全书分为三篇: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以及近代文学。自古代文学鸟瞰至明末阮大铖与李玉,共六十四章。讲述了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涉及体裁种类很多,所收材料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同时期其他书所未论及的,如变文、戏文、诸宫调、散曲、民歌以及宝卷、弹词、鼓词等。全书图文并茂(约180幅图)、史料丰富、眼界宽阔,充分肯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入门书。
本书是根据“艺术中国”课程所请的专家、学者的授课讲稿整理而成。共四个专题十二讲内容。四个专题分别是艺术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变革与艺术创新,国际视野与文化强国,艺术素养与艺术成长。每个主题下又有若干相关主题,逐次展开,有点有面,实现了宏观视野与主题聚焦的融合。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当代设计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状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已将设计学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西方,设计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成熟学科。在中国,设计学独立成一级学科的时间较短,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在创立“设计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点的同时,对设计学科进行“顶层设计”,东方设计论坛正是对于未来设计学在中国发展方向的探讨。本次论坛征文以设计学为主题,涵盖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设计理论、思潮等多个方面,是目前国内设计学术思想的一次大交融。
《弗洛伊德文集(卷10):达•芬奇的童年回忆》包含七部分内容,是弗洛伊德关于美学方面的重要论著。《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以精神分析观点解释了戏剧活动。《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幻觉与梦》(1907)揭示了压抑、幻觉、梦的形成。《作家与白日梦》(1908)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幻想活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介绍了达•芬奇童年以来的感情生活,分析了其性心理的发展,阐释了他的艺术与科学活动的心理起源。《米开朗基罗的摩西》(1914)阐释了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摩西这一艺术作品。《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弑父者》(1928)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
本课程带你精读经典文学之一《稻草人》,通过全面、系统地研读小说《稻草人》,使学生对小说《稻草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鉴赏中国小说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民族精神和人格情操的陶冶。
本卷是弗洛伊德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和哲学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共包含两部作品。《图腾与禁忌》1913年出版,通过蒙昧人与强迫神经症患者的比较,推断了图腾崇拜的本原意义。《摩西与一神教》1939年出版,是弗洛伊德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一神教的本质和起源。这些论著基本上属于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范畴。
龚自珍被誉为中国古典诗坛的殿军。在清王朝大厦将倾的前夕,他早已感觉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诗作遂充满忧郁、沉痛与悲天悯人的情怀,读之如目睹当年的社会景象。而其清奇多彩、洞烛先机、识见超绝处,尤为世人所激赏。本书通过解读点评其诗词文章,展现诗人的思想历程、心灵轨迹和丰富的时代背景,投射出龚自珍独特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文章举凡诗人轶事,诗词赏析,均能做到深入浅出,启人心智。
《傅雷谈艺录及其他》选取了傅雷相关的评论文章以及文艺书札,涉及文学、翻译、美术、音乐等文艺领域,集中而全面地分享了傅雷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和感悟(如《论张爱玲的小说》、《读剧随感》等),对翻译工作的经验和心得(如《翻译经验点滴》),对美术、音乐的梳理和欣赏(如《观画答客问》《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等)。
2016年5月11-5月16日,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了“首届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研讨会”,探讨在当前新的形势下,音乐院校的思政课如何抓紧机遇,进行创新型的学科改革以及展开音乐学院之间的教学科研合作。为了巩固研讨会的成果,由“思政课内涵建设专项经费”资助出版会议论文集《乐﹒思:首届全国音乐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协作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课程带你精读经典文学之一《红楼梦》,通过全面、系统地研读小说《红楼梦》,使学生对小说《红楼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和鉴赏中国小说的能力,并从中受到民族精神和人格情操的陶冶。
本书以麦克尤恩的几部主要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成长主题”作为研究麦克尤恩创作的切入点,解读其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伊恩·麦克尤恩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是当代西方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麦克尤恩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成长主题”贯穿了其大部分小说作品,重要性显见。本书认为,麦克尤恩的小说继承了西方小说“成长书写”的传统,但又呈现出其自身鲜明的特色。该书为学术类专著,适合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参阅,也适合普通文学爱好者阅读。
《尺素风雅:近世文人书札》选录近代以来章太炎、张元济、陈独秀、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38位文化名人的书札,其中部分信札系书首次公开。本书以近世文人的一件函札作为主线,通过解读书信内容,畅谈谈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交游故事以及书法风格。
中亚东干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俄罗斯文化、游牧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学科方法,分析东干文学在复杂多元的异域文化环境中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在勾勒东干文学创作概貌、特点的基础上,从语言、美学、文化等层面揭示东干文学的独特研究价值,确立其在世界华语文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
本书以上海城市公共艺术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开埠、建国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四个各有鲜明特征的历史阶段,在对各期主要作品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上海城市公共艺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公共性功能和公共意义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