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建立是国家疆域意义上的中国成立的标志,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诗经》,则凝结着一个文学、文化意义上的活生生的中国。在这个中国里,先民们充满忧患而又浪漫的生活,都生动地保存在《诗经》古老而美丽的字里行间。本书便以诗史互证的传统手法,通过周朝历史来深度解读、研究从周天子到采桑女、从宗周到国邦的各色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来欣赏他们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美妙诗篇,深入浅出,跟读者一起分享《诗经》里的中国故事,一起探索礼乐中国如何演变成文化中国。
宋词中蓄积了宋代词人的智慧、品格和修养。本书以节气为枝,宋词为叶,通过全新的视角对宋词进行解读,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文化背景及其文学价值。二十四节气与天文、历法、农事、风俗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学和文化价值。虽然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词的了解并不多。本书在全面梳理宋代节气词的基础上,与节气诗相对比,从内容、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三方面探讨了宋代节气词的创作,其中近八成的节气词为首次译讲。
本书由作者评点明代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的文章组成。全书共25万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对于金瓶梅涉及的古代名物进行介绍和解释,分为 “《金瓶梅》里的财富与财政” “《金瓶梅》中的古代服饰” “《金瓶梅》:第一部美食百科全书”“酥油泡螺”的别义”等章节;第二部分为作者对金瓶梅中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等人物的品评和解读。作者刘火搜捡史料,比对版本,精心创作,对《金瓶梅》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与阐释。本书拟纳入万卷大家说书系。
本书对目前现存的10余个《山海经》图画刻本进行搜集、整理,从其7个刻本的千余幅图中选出150余幅图画,按《山海经》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介绍了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5大山系,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3大海经中的异禽神兽、奇国异人等。在每幅图下,有解说文字。此部分,作者查阅了《博物志》《淮南子》《神异经》《边裔典》《玄中记》《大唐西域记》等百余种古典文献,追本溯源,力求为《山海经》中的人神异兽正名。图书以图为主,解说为辅,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部见诸于古代珍本,有鉴赏、收藏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山海经》图本。
《群星灿烂的年代》是俄国作家伊·伊·巴纳耶夫的一部文学回忆录,巴纳耶夫出生于十九世纪初期,活跃于十九世纪三十至六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坛,这一时期,正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星光璀璨的“黄金时代”,普希金、莱蒙托夫、赫尔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师都在这一时期在文坛盛名远扬或崭露头角,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先进知识分子也在这一时期确立了革命民主主义观点,倡导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纳耶夫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圈子中心,同他们关系密切,十分熟悉,通过回忆与这些文学家及知识分子的交往,向我们还原了那个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的文坛日常,也记述了这些文学大师们不为人知的生活及创作细节。
本书为季羡林先生散文精选集,主要收录了季羡林一生的读书心得,以其求学读书的早年经历,展现了一代国学大师成就文化事业的精神积累过程,以及在浩淼书海中寻求真知的思想路径。作者将关于读书学习的真知灼见融入对往事平实动人的追忆之中,感怀故人旧事对其学术发展的影响,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学习和读书。同时品评国内外经典著作,整理读书方法和研学思路,给徘徊于书山之中的读者指明方向。
季羡林散文选集,该书收录有季羡林关于人性与人生的散文40余篇。文中,以季老对人生、老年、生命、生活、为人处世等的感悟为主要内容,结合作者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透射出先生对人生、人情世事等诙谐有趣的思考,闪耀着启迪人们心智的灿烂光辉,为读者解密大师最成功的人生密码。
本书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散文精选集,主要收录有季羡林孤身一人飘零海外求学时的点滴记忆、对于故土亲人的深深眷恋,以及对逝去挚友恩师的深情缅怀。温情的文字背后传递的是季羡林先生坚毅品格的锻造经历,以及以家国情怀疏解异国寂寞的担当精神。从乡土情深到游学海外,从尊师重道到授业解惑,从赤子报国到困守牛棚,丰富的阅历展现了季羡林坚毅和豁达的人生品格,漫长的生涯展示了他作为学人孜孜以求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精深的学养积淀。
全书集诸子百家学说,叙历代更迭史实,核心是“论王霸机权,正变长短之术”,作者揉合儒、道、兵、法诸家思想,汇集王霸谋略,形成这么一部文韬武略的谋略全书。原书涉及君臣德行、任人用长,钓情察势、霸略权变等内容,夹叙夹议,史论结合。对那些胸怀大志,追求卓越的现代人来讲,无论奉上御下、结盟御敌,还是公关游说,为人处世等均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鲁迅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但他的经典之作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明确说过自己“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那么在创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之前,他到底看过哪些百来篇外国作品呢?两位学者陈漱渝和姜异新历经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寻,终于解开了鲁迅研究领域的这个“斯芬克斯之谜”。《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分为四部分:“日译俄国小说合订本”“《域外小说集》第一册”“《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及其他。收入了鲁迅曾经读过的果戈理、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爱伦·坡、雨果、夏目漱石、克尔凯郭尔、王尔德等人所创作的三十八篇作品,同时收入多幅鲁迅亲手绘制花边及多幅精美插画,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鲁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是一本十多万字、撷取鲁迅著作精华而成的集子,由有名学者、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选编完成。全书共包括“论中国人”“论旧中国”“辩证法”“论文化”“论人物”“谈人生”这六个相对独立而内在联系紧密的主题。它比语录周全,比文章浓缩,就如同置身于鲁迅著作的绝顶,能将其中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确能收顷刻之间,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之效。尤其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亲近充满睿智、富于哲理的鲁迅经典著作,充实自我。《鲁迅传》是许寿裳回忆挚友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完整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分内容。作为鲁迅精神当之无愧的深刻的理解者,许寿裳以事实为根据,将传主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从多角度进行观照,力图描述一个真实的鲁迅。文笔淳厚,内容翔实,感情深挚,在鲁迅传记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作为鲁迅35年的挚友,许寿裳的回忆文章,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意义。
汪曾祺散文写家人、师友、书事、美食、虫草、游历……他始终用温柔的笔触描绘世间的一草一木、一茶一饭、人生冷暖,世间百态,读来平静朴实、温暖感人。汪曾祺小说描写的多是风土人情和市井生活,读起来亲切而又舒缓,他笔下的人物也多是普通小民,他们任性率真而又隐忍戒律。汪曾祺打心眼里对假、丑、恶有着强烈的反感,他认为小说应该让人在生活中看到希望,所以他始终心怀悲悯与敬意,用书写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阅读汪曾祺的文字,如获一位良师益友。青少年朋友既可以从中了解民俗社会的全景,也可以领略汉语之美,学习干净明朗、自然纯美的写作与表达,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成长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12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包含读书、修身、作文、爱恋、人生等话题,读来亲切自然,将从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影响。《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自出版以来,一直非常畅销,也是朱光潜更受欢迎的图书之一。《谈美》是朱光潜先生美学重要著作之一,共计15篇散文。书中渗透了朱光潜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全书以“谈美”“免俗”“人心净化”为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作者的人格及审美理想。《谈修养》亦是朱光潜先生美学散文重要著作,共计22篇散文,并附有6封书信。阐发了人生修养途径,涉及立志、处群、冷静、学问、交友、价值意识等话题。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蔽障,引导读者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他山之石:鲁迅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鲁迅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但他的经典之作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明确说过自己“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那么在创作为中国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之前,他到底看过哪些百来篇外国作品呢?两位学者陈漱渝和姜异历经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寻,终于解开了鲁迅研究领域的这个“斯芬克斯之谜”。《他山之石:鲁迅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分为四分:“日译俄国小说合订本”“《域外小说集》册”“《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及其他。收入了鲁迅曾经过的果戈理、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爱伦·坡、雨果、夏目漱石、克尔凯郭尔、王尔德等人所创作的三十八篇作品,同时收入多幅鲁迅亲手绘制花边及多幅精美插画。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鲁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鲁迅过的书,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是一本十多万字、撷取鲁迅著作精华而成的集子,由有名学者、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选编完成。全书共包括“论中国人”“论旧中国”“辩证法”“论文化”“论人物”“谈人生”这六个相对独立而内在联系紧密的主题。它比语录周全,比文章浓缩,就如同置身于鲁迅著作的绝顶,能将其中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确能收顷刻之间,借一斑而略知全豹之效。尤其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的时代里,亲近充满睿智、富于哲理的鲁迅经典著作,充实自我。
《朱自清散文精选》一书完整收录了朱自清6部散文代表作中的32篇经典。朱自清的散文平实而蕴藉温情,细腻又不失率真,在通俗与清雅间写尽人生况味,是公认的“白话美文典范”。作为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好文章,远不止《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细腻清隽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挚感人的《给亡妇》,恬淡温暖的《冬天》,诗情画意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妙语如珠的《论自己》,风趣幽默的《我是扬州人》,为你展现一个精彩纷呈的朱自清,完美诠释散文之美。本书所选作品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中“一生的一角”所选的4篇文章《正义》《论自己》《论别人》《论诚意》很具代表性,是其他选本所没有选入的。
鲁迅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但他的经典之作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明确说过自己“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那么在创作为中国文学奠基的《狂人日记》之前,他到底看过哪些百来篇外国作品呢?两位学者陈漱渝和姜异历经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探寻,终于解开了鲁迅研究领域的这个“斯芬克斯之谜”。《他山之石:鲁迅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分为四分:“日译俄国小说合订本”“ 《域外小说集》册”“《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及其他。收入了鲁迅曾经过的果戈理、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诃夫、莫泊桑、爱伦·坡、雨果、夏目漱石、克尔凯郭尔、王尔德等人所创作的三十八篇作品,同时收入多幅鲁迅亲手绘制花边及多幅精美插画。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鲁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鲁迅过的书,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民国时期,中华大地内忧外患、局势动荡,在不安与惶恐的社会环境下,一桩桩惊心动魄的大案先后发生。本书讲述了民国时期鲜为人知的十大司法案件,如末代皇妃文绣因家暴与溥仪离婚案、李大钊被绞杀案、闻一多遇刺案等。那么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隐瞒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案件背后的真相。
游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辗转于真实与虚幻当中,他们是“双面”潜伏者,在历史的舞台上跑龙套。人生如棋,世事如局,大时代兜兜转转,身不由己的命运也随之被改写,间谍、战犯……成为他们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光阴逝去,潜伏归来,却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独守内心的寂寞。
1992年,作者飞赴东京,开始了完全陌生的留学生涯。8年间求学、求职、求生存的艰辛中,发生了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相濡以沫中酿就的婚姻、在异国孕育并诞生了三胞胎的全过程、与卖和服的“妈妈桑”的温暖情缘,以及日本社会的百态人生和万种风情……东瀛是作者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这段不平常的经历是她重塑自我的一个重要契机。其间,有严酷,更有温馨;有艰辛,更有浪漫。这一切,都在这位聪慧、坚强而又深情的女性灵秀清新的笔下娓娓道来。
《老子》的注译与解读,首要在择定“文本”,否则是以讹传讹,注译更是错上加错,徒劳无益。本次注解,做了四个工作:考、释、译、论。考,即考订《老子》原文的文本。以帛书乙本为基础,帛书甲本、郭店本、王弼本校正相关阙文,将确定后文本改为简体字,以方便今人通读原文,本书的字释中说明使用今字的来源。释,即字意的解释,将老子每章里的重要字词,逐字解释,尤其注意还原该字、词在老子时代的意思,及在老子书中的意思,避免用佛教化以后的字义去误读春秋时代中国原生思想的老子。译,即白话翻译,这是个费力难讨好的事情。我赞成得鱼忘筌,字释与白话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读者回到老子原文,而不是关注原文的注释与翻译。通过字释与翻译能够理解老子原文的读者,完全可以“过河拆桥”。论,即解读老子的每章思想,这是每一个原典注解者的精髓所在,是考验每个注解者见识水平的凭证。每一家的论都不免有宣泄的情绪在,这是个好事:如果只是亦步亦趋注释原文,读者直接看原文的5000多字就好了,何必再去看一本2、30万字注解的厚书呢?自然因为议论的部分,本身也是一部“次生性原创”的著作。 本次注解,采用马王堆帛书乙本为底本。帛书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帛书派原教旨主义者据此认为应该叫《德道经》,这种争执意义不大,老子的道与德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通行本《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篇(王弼本)沿袭已久,若无章节序号的对应,会增加读者的阅读困扰。本注本存王弼本(即通行本)篇号,按帛书乙本顺序解读,每篇均标通行本(王弼本)与帛书本对应篇号,通行本章节编号放右边做备注,以方便读者查对。采用德篇、道篇各自单独序号、分册出版的方式,让德篇与道篇并行呈现。
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殖民地砂拉越的华人聚落猪芭村建立了“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全村老少热闹为中国抗日举办募款活动,村民男女之间情愫互生,对于即将到来的灾祸隐有预感。1941年12月,日军全面入侵,与“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相关的所有人等,包括妇女、孩童,全部遭到惨无人道地清算。在被占据的三年八个月中,人与动物的分别模糊,生命以各种恐怖酷烈的方式轻易地消逝,情欲与兽性在南洋雨林里赤裸裸地展演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