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著作为依据,以其与众不同的思想和理论为前提,细说柏杨先生对中国人特点的论述,讲述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柏杨先生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应出来人性最真实、最隐晦的一面,从而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也重新认识和发掘我国文化中的“美丽”。
郁达夫编著的《为爱繁华误入秋》的思想倾向,确实是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他对于旧中国那种阴暗发霉的生活,充满着一种强烈的愤懑情绪,用一种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的心态,大声疾呼地去痛斥它,揭露它。其散文实在太丰富,有多少佳篇值得反复地去咀嚼。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可以通过《为爱繁华误入秋》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可以看出他不少畸形和病态的情思,也正是被这社会阴狠和暴虐地迫害所致,至于从艺术技巧方面来说,则可以极大地有益于读者审美情操的陶冶和升华。
本书选录的是一些能够体现陆小曼才情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既有她为怀念徐志摩而写的散文,也有她与徐志摩相恋时所写的日记,还有她与徐志摩共同创作的戏剧,以及她根据自己曾经熟识的经历编写的小说等。这些内容的文字或浓丽哀婉,或描写细腻,或坦率自然,尽显了陆小曼的风采与文采、豪情与柔情。另外,本书还选录了一些由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信,言语之间表现了徐志摩对陆小曼浓烈的、纯净的和义无反顾的爱,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陆小曼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流连一段历史,感悟人生与梦想;演绎魅力传奇,感悟才情与诗情,全景再现胡适眼中的“中国一代才女”——林徽因笔下的诗情画意。一个美丽着哀愁着的女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享受着世人崇拜的女子,她在寂寞中快乐,在快乐中寂寞,她可能没有文人所描述的那么完美,但她却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和普通性情的女子。阅读她的人生,在繁华的背后读到的却是寂寞与凄凉,那些姹紫嫣红为她的寂寞搭成了最好的背景……她是一个行走在夹缝中的女子。
《起风了》是宫崎骏收官之作原著。男主人公陪伴身患重病的未婚妻节子,前往深山中疗养,携手度过节子人生最后一段时光。在与世隔绝的八岳山麓,抛弃俗世的喧嚣,他们的生命中只余下彼此。爱情在这至美之景中愈发深邃。他们共同体味着生之幸福,又为这幸福染有死亡的阴影而悲怆……《菜穗子》是文学大师堀辰雄最高代表作:少女菜穗子目睹母亲的爱情悲剧,匆匆选择了沉闷而无爱的婚姻,然而她不堪忍受情感的荒芜,终于以养病为名逃离冰冷的家,住进深山中的疗养院。对幸福的渴望与恐惧,交替折磨着她的身心。此时,少年时的玩伴都筑明与幡然悔悟的丈夫忽然先后来探望,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冲击。菜穗子能否看清自己真正的愿望,重获新生?
本书讲述了一个旧衙门里的小职员老李,有能力、做事认真,对社会有着隐隐的批判精神,但是性格懦弱。他不满意自己的婚姻,可是却没有勇气摆脱;心中的那份“诗意”在扰动着他,让他有一丝渴望、一点幻想。一位“圣人”张大哥,圆滑世故老道精明,是所有人的大哥。他管所有人的闲事,但唯独管不了自己的家事——儿子被抓进监狱,女儿被同事拐走,张大哥无计可施,一病不起。为了张大哥,老李把自己押给了小赵——老李眼中最坏的人,他玩弄权术,媚上欺下,买卖妇女。最终,老李通过一个落魄食客解救了张大哥一家。张大哥恢复了以往的神采,而看透世情和自身的老李辞掉了科员职务,离开北平回到乡下。
《蓝眼泪》故事以台湾女孩林雨蓝和大陆男孩何明睿的感情故事为主线,其它的感情纠葛为副线,以上辈人的历史恩怨以及海峡两岸的隔阂作为背景。发生地主要是四个:上海、武汉、台北、花莲,反映百变不离“两岸一家亲”、“无论相隔多久,心有多远,两岸终将殊途同归,任何人、任何政党都不能阻挡”的事实。
作者在书中以访谈的形式汇聚了当代国内外最有代表性的文学大家、学者、思想家,例如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文学大家贾平凹,著名翻译家郑克鲁,被誉为“70后作家的光荣”的徐则臣,被北岛誉为“最优秀的汉语小说家之一”的阿乙……他们以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思想家的身份解读他们自己的作品,又从其作品切入这个时代与社会,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谈文学创作。作者以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向他们提出了问题,访谈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拘一格,坦诚且随意、充满激情,让读者得以一窥这些作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引发更多的现实思考。
《和你一起读卡佛》是唐颖中短篇小说的最新集结,收录《和你一起读卡佛》《你在纽约做什么》《瞬间之旅》等八部小说。这部中短篇小说集延续了唐颖备受赞誉的“双城”主题系列,多为书写上海的儿女在异国他乡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小说的故事也多发生在上海或美国、东南亚国家等地。正是由于人物在异国的流转,文化的差异,以及人与人沟通的困难,这些都市女性在情感关系上往往更加充满困惑与摇摆,小说呈现出她们身处暧昧的两性关系中时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选择,也表达出作者对女性共同命运与复杂情谊的深入思考。
《隔离带》是唐颖中短篇小说集结,也是唐颖都市女性小说系列之一。《隔离带》收录《红颜》《糜烂》《八月的圣诞节》《隔离带》等八部小说,其中《红颜》曾被改编成电影《做头》,《糜烂》发表后被选入十余种选本,《八月的圣诞节》获《作家》杂志“金短篇”小说奖。其中《隔离带》讲述了在199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时,“我”去医院肝炎隔离区探访男友,三米左右的隔离带,让“我”产生冲动,一步踏入婚姻。但七年后,我们的家庭生活却一直笼罩在阴影里。丈夫坚决不要孩子,经常悄悄去医院做肝功能检查,过着老年人一样的规律生活。当“我”在闺蜜礼平帮助下买下一套被飞机噪音终日笼罩的房子时,夫妻间的疏离,便如走上冰面,层层断裂,再也不能掩饰。
本书精选作者孙频近十年来作者生涯中最杰出的6个中篇作品,这些作品侧重于写底层人物面对磨难与困境的挣扎,还有新旧一代关于故土的矛盾以及梦想的破碎等等。更从无数个跌宕起伏的命运回声中,带给我们一片震撼的精神与生存景观。
本书收入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骆驼祥子》讲述祥子奋斗的一生,现实使然,生活无力上升,最后走向绝望、暗淡……《月牙儿》讲述了“我”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无力抗争社会现实,不得不走上了母亲的路……
这是一本6个中篇组成的小说集,继承了《疼》和《盐》的风格,但这一本《裂》拥有了一种新的东西:在绝望中迸发出名为希望的光芒,虽然依旧带着痛感,但这种新的疼痛,令人喜不自已。如书上所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狗狗泰山的陪伴下,女主人公一丁最终不仅保护了她那岌岌可危的爱情,也在婚姻生活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的故事。泰山守护自己的女主人,给了一丁巨大的精神力量,而它的死亡,更是直接推动了一丁的蜕变和成长。当生活重新归于宁静和幸福,一丁似乎与泰山又以另外一种方式重逢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充满温情、童趣、娓娓道来式的“回忆性”小说。这部小说构思于1937年,1940年12月完成于香港,1941年出版。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长篇小说,反映了北平抗战时沦陷区普通民众与生活与抗战历程。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四世同堂》是老舍20世纪40年代主要的长篇小说,反映了北平抗战时沦陷区普通民众与生活与抗战历程。该书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吴晓波说“在经济史,乃至整部国史上,王安石变法都是一个转折点,在变法之前是一个中国,变法以后是另外一个中国”。王安石为提升国力对帝国进行整体配套性改革,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举等各领域,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古代社会改革的巅峰。读懂王安石,就能读懂古代中国。
本书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该书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
《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件”前后赵三、二里半等农民生活和抗日故事:金枝未婚先孕,赵三反抗地主加租却误打了小偷,王婆因儿子死了服毒自杀……萧红敏锐生动地把握住当时北方农民糊涂地生殖,不断面向死亡的盲目生活。